正不令而行也思念屬意業章句屬語業今因教化而作章句故攝歸意業。
  【科】說法解釋五乘自成辯才淨於口業善現威儀恭敬禮拜供養三寶勤苦利他自成相好淨於身業若念眾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濟淨於意業利他令眾生淨信反資己身成三真業。
  五乘下謂能分別人天聲聞等乘演布法義示人者即成就自己辨才通利是名淨於口業善現威儀即行住坐臥四威儀也此說利他如馬勝比丘威儀庠序感身子出家等自成相好者以恭敬供養三寶則所獲堂堂之相也乃至成佛具四八之相故名淨身若念下思念五濁眾生處在三界五苦八苦等日夜交煎而念思拔濟也然雖未能拔而常運此心者斯亦大行之本故名淨意業真者果中無漏正業也。
  【科】明知利他還是自利雖復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潤若化百千無數眾生智慧轉增漸成四辯不同財施損減竭盡說法之時不念財食是故世尊說法未曾先說後受供養教化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巨海以此利他之因當成佛果。
  四辨者即義無礙辨法無礙辨辭無礙辨樂說無礙辨以闡揚大道必須假無礙辨才又由智慧敏捷通達無滯故通言無礙今若因中利他說法則能成就果中四辨也不同下金光明經云法施增長無窮財施必有竭盡說法下離邪命說法也是故下引佛為證意令先受供養而後行說法則人尊道高故薩婆多中要食後說法有四益故一為消信施二報恩三令有歡喜心善根成就故四為在家人應行財旋出家人宜行法施故律中令說契經善見云修多羅義種種義開發等聽說義時要撮諸文者開所謂引要言妙詞直顯其義。
  【科】能如是學名廣大淨心。
  廣大者行願之普也淨心者以不着相故。
  【科】偈曰。
  【科】
  若見重愚癡  莫說甚深法  聞者生誹謗  受苦百千劫  宿世無習氣  聞法疑恐怯  我見計斷常  未信三世業
  重愚癡等者以愚癡深重不可為說一乘之法若聞必生誹謗故經云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在聖尚爾凡豈強乎經云雖是法語說不應時名為綺語受苦法華曰其有誹謗如斯經典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今言百千猶是略爾無習氣者以過去不聞今生善種習氣又薄所以聞法不信受故恐怯恐懼也斷常者著二邊也由着斷故不信三世有法由著常故不信大乘空義。
  【科】
  量根授法藥  是名大智人  心邪無正見  聞法反生瞋
  法藥即三乘十二分教也心邪下根不應法則反生於瞋病不稱藥乃愈增其惱智者當須識病與藥觀根授法。
  【科】
  如蚕吐絲繭  罪業復自纏  以不聞法故  常為愛網牽
  蚕喻眾生絲繭喻罪業愛網者五欲之愛愛能羅行人率落惡道如世之網也。
  【科】
  一切真如門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眾生  愛語令歡喜  菩薩同體悲  觀他如我已  柔和善將護  似乳投於水
  一切真如門者起信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又云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藏法師云真如是言說之極謂此名之後更無有名則諸句之中取後邊際故攝論中十種名內真如是第十究竟名也巧用方便者以真體本寂於無言說中而起言說也既知此理當須務恊機情善巧而說菩薩同體悲以菩薩觀一切眾生佛性本同故起悲濟也似乳投水者若準戒疏解水乳合義云如乳合乳不得云乳合水以相合非體鵝能別之今若取聖凡位別可云似乳投水若取法性體同須云乳水以自相投也。
  【科】
  或時須多言  有時須寂默  知時名法師  見面量根力  若不觀機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於心內  所為成法則
  多言者有益須語也寂默者無益而止也智論曰佛聖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種法一賢聖語二賢聖默若能如是則名知時法師冥之於心內者用此知時之道冥之於心則所趣無不利也故可則焉。
  【科】
  有用耎語時  有時須麤鑛  耎根耎語調  伏強現威猛  種種調眾生  對治種種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薩秉
  軟語對易化者麤鑛對強剛者雖外現威嚴而內行慈愍鑛字誤合作獷為正強也說文云丈不可附也對治種種境者不唯調眾生令對治諸惡境又自行菩薩行者雖入淫坊酒肆化物而不可染其風也此事非易非登地菩薩而不能也故攝論言菩薩得無分別智方便具行殺生等十事無染觸過失故結云唯有菩薩秉。
  【科】
  凡欲教化人  慈悅勿使瞋  觸情起毒心  即造地獄因  無聞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塗苦  漸引歸正真
  勿使瞋所謂菩薩寧起貪心不一念起瞋由瞋違生故無聞非法者即未聞正教及非法人也若對此人先且授與五八戒令引生人道庶免三塗苦也然後機根若熟漸化歸真。
  【科】
  為說四諦法  顯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門  有大性欲者  入理為譚論  破相十八空  身中無世尊  五乘漸分化  拔斷無明根  是名利他義  順教報佛恩
  涅槃門者有餘此對二乘性也有大性者若對菩薩乘性人當入大乘理為說法所謂十八空等身中無世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