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要藉信力及以三慧等以信為首故先標之儒教云當民無信不立今若闕者則聖賢無以垂度故曰無如之何遺教云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或曰佛與菩薩權巧頗多何不能化乎答眾生業厚惑深善緣斯薄非佛無方便矣大師嘗云然則聖人非不能化但此人不可化故所以拱手待機熟耳如嬰兒造惡父母所不教者非父母不解善教嬰兒不可教耳。
  【科】是故誡汝凡是罪惡可賤眾生惟起哀愍不應瞋罵生下劣心又見上行清淨好人不應偏重別請供養何以故善惡一如性俱空故於好醜色二見平等常觀空寂入三解脫門含生之類皆如幻化不著諸相名為淨心。
  可賤猶言可惡賤者亦須起哀愍救濟心不可毀呰等禮不云乎毋(音無)不敬又淨名云施城中最下乞人與難勝如來等又常不輕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又見下令離取相心也如經云亦不稱名讚歎其美豈行偏重邪智論云自讚讚他自毀毀他如是四法智者不為別請簡僧次也十誦善生雖別請五百羅漢猶故不名請僧福田者能於僧中請一像似極惡比丘猶得無量果報增一成論如飲海水即飲眾流僧次請僧亦爾此則抑取捨之心行平等之慧也何下推所以善下是釋謂上至諸佛下至眾生一如無二如淨名云一如無二如又無垢稱言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又圓覺曰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故性俱下謂善惡兩性本自空故既了此理則無好可忻無醜可惡故曰二見平等矣常觀下雖曰二見平等當於等無等入三三昧諸相泯然方契淨心之道也。
  【科】偈曰。
  【科】
  欲得解脫樂  踈己常親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聞我與彼  便是分別魔  眾生壽者見  賢聖共譏訶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欲得下即果中涅槃之樂也疎下菩薩不惜身命曰疎已而常運慈悲濟物故曰親他行下示親他之行反釋第二句自下因行利他則反功歸己此應上句解脫義向云眾生能度佛斯義是也若聞下破著聞應作著若計著彼我則分別妄生還屬魔業此屬十六知見中第一我見也故下復舉眾生與壽者即十六知見中第二第三也言眾生於名色陰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計有我生故名眾生壽者見謂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故名壽者賢聖下以如來訶此知見正破妄計之流恐因此顛倒備起一切煩惱輪墜生死法界下示同體義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又云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水共波者水喻真波喻妄若迷真起妄則全水是波若息妄歸真則全波歸水水不離波波不離水體性湛然一體無二豈有自他兩相乎若能了此則我人眾生及壽者皆不可得豈得於此而起見也。
  【科】
  善門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薩陀倫  世號常啼泣  憐愍眾生故  捨樂懷憂悒  護生成佛因  損生佛道澀  無財施貧厄  分食與減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善門下此說法施也門以通物為義多途途路也慈悲等者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菩薩起行用此為先故言急也薩陀輪者具云薩陀波輪此云常啼哭大品般若云此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又念貧窮往彼無物供養般若及說法師法踊菩薩遂唱言我欲賣身以賣不售(音壽)憂愁啼哭帝釋試之化波羅門言我於今者正欲祠天須人血人髓人心常啼即取利刀刺臂割髀(通俾陛二音股也)破骨出髓欲出其心等終不退悔此證菩薩求法利他施蓋慈悲之行深耳廣如彼經三百九十八九兩卷中明捨樂者不住菩薩之樂懷憂者憫念眾生之苦也護生下因悲護眾生故入道則易是成佛之因下句反此入道遲澀無財下此說財施有則以國城妻子財寶等施無則減己鉢中之施故寶雲經云四分之一食凡乞得食四分分之一分與同梵行者第二分與窮下乞丐之者第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食故曰分食減粒也修一慈者智論云如人大行布施不及行慈三昧行慈三昧眾生無所得而自得無量福十六分者智論云如聲聞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為喻大乘法中則以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也若賢愚經中則分十六分彼云若檀越於十六種具足別請雖獲福報亦未為多何為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輩不如僧中漫請四人所得功德福多於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已上正文)又小遠云十六亦是一數之門如一斤物十六兩等是也。

  淨心誡觀發真鈔中末
  淨心誡觀發真鈔卷下本

    天台沙門釋 允堪 述
  【科】誡觀六道眾生善惡因果法第二十二
  二十二釋因果篇成佛之基既假眾生而作本利人之要須明因果以為宗故立此篇以次前行謂人天修鬼獄畜依正不同故曰六道眾生。
  【科】造因感果數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種。
  又十八種因果差殊不出善惡二種故曰善惡因果兩字通包善惡聖凡但其中約對待而立故善惡等相雜以辨也。
  【科】一者麤因果二細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輕因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闇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三愚因果十四智因果十五凡因果十六聖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果先舉現果後出其因。
  今且列十八種名後方舉果收因耳。
  【科】麤果者地獄畜生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