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現起若欲界入第四禪及四無色定則無麤識也)一息至十者此有單雙逆順兩數如單則以入為一出為二雙則以出入二息合為一又從一至十名順數從十至一名逆數作觀熟時任時取捨或有問云何不增至十一減至八九耶答若減於十則心極驟促若過於十則心極散緩俱令作觀不然今欲從易故數至十若准安般經中應內十息(即六情并痛癢想生死識成十)應外十息(即殺盜等十業止不得行也)若未下此觀本治異想今若攝心數至八九而起異想者當復重數以數法不續則修觀名失矣觀珠者既數內外兩息心漸澄寂復觀此珠助發心曜境智相照得之又其豈非要乎如五停者以上所立五停為對治五種病今既別立數息即五中之一也恐云此無所治故復指云如五停觀治五種煩惱也所謂貪瞋癡我慢亂相是也(今則治亂相是也)隨起下隨一煩惱起隨修一觀治而不行名為解脫以修下謂修定是入細行法當使內外相應故誡於卒暴令使柔和等臨命下指當來益上說諸天歡喜等指現在益。
  【科】自餘諸法如經所說。
  自餘者離前十外曰餘謂須知一數二隨三止四觀等法廣如安般經所明。
  【科】汝當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為淨心。
  受行者觀受上觀門勤而行之以此數息能為淨戒及諸禪定作根本故又妄想散心不起即根性明利以明利故斯名淨心。
  【科】偈曰。
  【科】
  凡夫學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誹  諦觀少言說  人重德能成  遠眾近靜處  端坐正思惟
  凡夫下四句誡內修不可外告外或不信則致誹謗且律中實得道尚不許向人說況復未得則成大妄誹謗也諦觀下四句誡修定之人少言論也遠眾等者遺教云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
  【科】
  但自觀身行  口勿說他短  結舌少論量  默然心柔耎  無知若聾盲  內智懷實貨  頭陀樂閑靜  對修離懈惰
  但自觀身謂唯觀自己之身行正則更加切不正則當從於正斯為自行之本矣口下大論云若見他有過尚不說其實何況讒毀故馬援誡子孫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言也當憂人之憂樂人之樂結舌文選云鉜口結舌謂少其言也柔軟離麤橫也此誡意業無知下不起虗妄覺智若聾盲人也使智淨內實如懷寶貨也亦猶老子云是以聖人虗其心(心不為可欲所乱則虛矣)實其腹(道德內充則無矜徇)頭陀善見云漢云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也合成四位(衣食處威儀也)開為十二衣中立二(衲衣三衣)食中立四(乞食不作餘食法一坐食一揣食也)於處立五(闌若塚間樹下露坐隨坐)威儀立一(常坐)今即處也對下此句結勸勤修也。
  【科】誡觀善惡相資法第二十一
  二十一釋相資篇身心靜攝尚屬於自修生佛相須宜行於濟物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謂凡聖不同曰善惡互為資取曰相資唐玄宗注老子云資取也。
  【科】夫善者是諸惡之師惡者是萬善之資經曰眾生能度佛佛復度眾生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眾生而成佛道經曰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之中出生華耳又一切眾生皆因於佛而得解脫。
  善者者字指人也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今借彼語耳一切下證眾生度佛義由菩薩假眾生為因為緣而成佛故經曰下此出淨名彼經佛道品云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乃至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什師曰苦法忍至羅漢無生至佛皆名正位也言無為而入者由取相見故入正位而取證等)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已上經文)彼經高原不生華者喻二乘聲聞不能發無上道意於淤泥生華喻眾生能發道意故大迦葉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等又一切下明佛度眾生義。
  【科】言諸惡者謂五逆十惡犯四重八重禁謗諸賢聖破正法輪一闡提等菩薩於此將為福田何以故同體大悲故於三塗四趣代諸眾生受碎身等苦耎語引導教令懺悔慈心拔濟救令得樂廣開甘露說微妙法破彼惡業善言誘示令信十善生人天處復勸迴向無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薩道成即名眾生亦能度佛。
  諸惡者牒前文也五逆即殺父母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也十惡身三口四意三也四重婬盜殺妄也八重尼有八夷前四同僧加觸八覆隨也賢聖七賢三賢四聖十聖也破正法輪即前五逆之一也摩得伽云捨八正學餘道是輪壞戒疏曰法輪者有二種一就行者無過八正用譬世輪語業命三以為戒轂見思二正為慧輻念定二正為定輞方便精進為轉輪人若依此修行出生死道故名行也二就教者以如來法輪化被三千該通道俗調達唱告五法為是四依為非乃至天神地神唱告三千世界禪誦不行是也將為福田者以菩薩於向來眾生上種百福莊嚴種子故命彼為田也何以故菩薩不嫌彼惡而來度之蓋由法身同體故又悲心之廣故四趣以六中人天容樂故偏舉餘四方顯菩薩之勞耳甘露喻法門也經云開甘露門。
  【科】又身中真性由人弘顯若無信力聞思修等諸佛菩薩雖具慈悲無如之何。
  身中真性者以一切眾生本具一真佛性也性雖本具必假人顯顯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