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遍眾生普賢妙行悉周遍故我知法界一莊嚴普賢妙行普莊嚴故我知法界不可壞一切智善根充滿法界不可壞故善男子我作此十種觀察法界時了知諸佛廣大威德深入如來難思境界五十九云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則知因地果位皆用法界性也。

  賢首五教儀卷第四
  音釋
婆沙
  (此云廣解亦云種種說分分說)。

俱舍
  (此翻藏即包含攝持義)。


  (音讀小牛也)。

薩婆多
  (此云說一切有)。

勒沙婆
  (此云苦行或翻無慚)。

若提子
  (此翻邪命亦云親友又云邪見)。

提婆
  (此云天龍樹弟子也)。


  (音輭虫動貌)。

[麩-夫+弋]
  (音弋麥[麩-夫+弋])。

富樓那
  (此云滿願)。

[牙-(必-心)+?]
  (音護與互同交互也)。


  (音紹僧肇論也)。

頭陀
  (此云抖擻抖擻煩惱故)。

蘭若
  (翻閑靜處又云遠離處)。

伽藍
  (譯為眾園)。


  (音緩洗也)。


  (音忌藝也)。


  (音侈目汁凝也)。


  (音饒腹中短虫)。


  (音主牚也支也)。


  (音鱷隺齗也齒內上下肉也)。


  (音子澱也濁也)。
  (賢首五教儀第四卷伏願開六宗不盡之教乘融通二諦鑒三觀無邊之理事會入一真現世之內福壽齊增他報之中定慧均足)。
  (慈雲觀堂識)
  賢首五教儀卷第五

    清浙水慈雲沙門 灌頂續法 集錄
  七揀別觀智亦即以法界無障礙心為智。但迷時名本覺智悟時名始覺智證時名圓覺智此三位中復有三智察事名無量方便智照理名一道真實智理事渾融名權實無礙智體亦現前知見不離知見起觀智故。
  華嚴疏云所入者法界緣起能入者有總有別。
  總即普賢行願願是大菩提心為行本故行是信解智等隨行起故若別說者略有五重一身二智三存四泯五圓入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量同普賢而周遍俱存也身智相即而兩亡雙泯也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若以能對所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人法相在法界四身智雙泯入人法兩亡法界五身智圓融入無障礙法界然身由心證次廣辯心入心入有三一者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此三無礙謂於此行門深忍樂欲淨信不逾於斯行門曉了性相依之起行若能一一信實解行相扶則無分別智行自然成就今且略明無分別智證理法界以為五門一能所歷然謂以無分別智證無差別理心與境冥智與神會成能證智證所證理如日合空雖不可分而日光非空空非日光二能所無二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以即體之智還照心體舉一全收無有二相舉理收智智非理外舉智收理智體即寂如一明珠珠自有光還照珠矣三能所俱泯由智即理故智非智以全同理無自體故由理即智故理非理以全同智無自立故如波即水動相便虗水即波故靜相亦隱動靜兩亡性相齊離。
  四存泯無礙以前三門說有前後體無二故離相離性則能所雙泯不壞性相則能所歷然正離性相即不壞故存亡無礙如波與水雖動靜兩亡不壞波濕五舉一全收上列四門欲彰義異理既融攝曾何二源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上但約無分別智證於真理有此五門若以無障礙智證無障礙境境智圓融難可言盡。
  △大經亦云不起一切妄想分別以清淨智普入法界又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入普賢菩薩行門得無量法界甚微細智演說一切法界甚微細智入廣大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不思議法界甚微細智分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一念遍一切法界甚微細智普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所得甚微細智觀一切法界無所礙甚微細智知一切法界無有生甚微細智於一切法界現神變甚微細智如是等一切法界甚微細以廣大智皆如實知。
  △既智與境一多無礙若對揀之義有四句一一智證一切境二一切智證一境三一智證一境四一切智證一切境智照境既爾境發智亦然。
  所以現前一念知見心中亦具百萬法界性相即空即即即遍心中了無邊之境境上顯難思之心心境重重帝網無盡。
  此以修緣境觀契彼性有境觀故即立此法界智以為能觀心也。
  問此法界知見心與上有何揀別。
  答法界知見心雖總是一約能所境智不無二別上所觀境中是性起法界靈知真見自心或名理實法界寂知靜見本心此能觀智中是緣起法界了知明見妙心或名離垢法界照知觀見覺心開雖如此合無二也。
  問為何不用六識觀耶。
  答凡小用六識權乘兼慧所若圓頓實教唯以智慧觀。
  問智識何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