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菩薩游戲。
  大小乘互現。
  於菩薩行身示現成正覺身(至)是菩薩游戲。
  因果互現。
  於涅槃界示現生死身(至)入於涅槃是菩薩游戲。
  生死涅槃互現。
  入於三昧而示現行住(至)不可窮盡是菩薩游戲。
  定散自在。謂初即定中起用而常定。後即用中入定而常用。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大智游戲。
  △二境界難量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境界。
  通二種境。一即游戲所行之境。故晉經名為勝行。二即分齊之境。謂出沒無礙。唯菩薩能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示現無邊法界門(至)悉方便開悟是菩薩境界。
  上三通所行境。下七皆分齊境。
  於如來身出菩薩身(至)成等正覺是菩薩境界。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大智慧境界。
  △三智用幹能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力。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深心力不雜一切世情故。
  一向深求故。釋以不雜。
  增上深心力不捨一切佛法故。
  深求佛法。佛法即是增上。
  方便力諸有所作究竟故。
  所作究竟者。由有善巧。上三自利。
  智力了知一切心行故願力一切所求令滿故。
  此二利他。
  行力盡未來際不斷故(至)而不捨大乘故。
  此二通二利。前七自分力。
  神變力於一一毛孔中(至)一切眾生諸根性欲故。
  此三勝進力。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一切智十力。
  △十有四門。明法界無量迴向中行。分之為三。初門明所迴善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畏。
  即是法施。善根無畏。即說法之德。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十。初聞持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聞持(至)是為菩薩第一無畏。
  △二辯才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得如來灌頂(至)菩薩第二無畏。
  上二不畏不能答難。
  △三二空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空(至)菩薩第三無畏。
  了達二空。不畏妄念。四威儀無缺。所以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佛力所護(至)是為菩薩第四無畏。
  △五三業無過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身語意業(至)是為菩薩第五無畏。
  上二不畏外譏。
  △六外護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金剛力士(至)是為菩薩第六無畏。
  不畏眾魔外道。
  △七正念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得成就(至)是為菩薩第七無畏。
  不畏遺忘。
  △八方便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慧方便(至)是為菩薩第八無畏。
  不畏生死。如善治船。不懼海難。
  △九一切智心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恒不忘失(至)是為菩薩第九無畏。
  不畏二乘。
  △十具行無畏。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至)是為菩薩第十無畏。
  不畏不能化生。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而亦不捨菩薩無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九(入第五十六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二正明法界行體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共法。
  以稱法界起行故。不共凡小。又悟不由他。亦非他共。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初自利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不由他教(至)修六度不共法。
  △二化他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普能攝受(至)勤攝眾生不共法。
  △三上求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善巧迴向(至)求佛智慧不共法。
  △四善巧行。於中五。初巧離二乘。
  佛子菩薩摩訶薩到善巧(至)不著己樂唯勤化度。
  △二巧修三昧。
  善能入出禪定解脫於諸三昧悉得自在。
  △三巧順世間。
  往來生死如游園觀(至)一切眾生恒來瞻仰。
  △四巧住諸乘。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失大乘心。
  △五巧窮因果。
  雖念念中示成正覺(至)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五雙行不共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善知權實(至)智慧自在到於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