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頓悟入道要門論
 唐 慧海撰
頓悟入道要門論原序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羣昏。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使入慧海之灋界。令開寶藏於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於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烏可以筆舌讚歎哉。
  妙叶維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禪餘之暇閱此老語錄。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從上佛祖舌頭一無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覩雲門語而嗣之。正所謂也。故捐資鏤板以廣其傳。期以後之來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豈淺淺耶。此之功勳不墜。行願彌堅。蓋可見矣。所幾法流不泯。派永接於曹溪。燈焰長存。光愈明於少室也。 旹歲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 沙門釋崇裕書於無異堂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合下參問語錄)

    唐沙門 慧海 撰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今作此論。恐不會聖心。願賜懺悔。若會聖理。盡將迴施一切有情。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云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云何從根本修。
  答。心為根本。
  云何知心為根本。
  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虗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禪。禪定即得。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薩。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云何是無住處。
  答。不住一切處。即是住無住處。
  云何是不住一切處。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只箇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問。身心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
  答。見無如許種見。
  云。既無如許種見。復何見。
  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問。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答。喻如明鑑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為明鑑無心故。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法句經云。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問。涅槃經.金剛身品。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云何。
  答。不可見者。為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見也。然見不可得者。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見也。無有知者。為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無不知者。於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若能分別一切。即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問。經云。不見有無。即真解脫。何者是不見有無。
  答。證得淨心時即名有。於中不生得淨心想。即名不見有也。得想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即是不見無也。故云不見有無也。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亦名解脫。
  問。云何是無所見。
  答。若見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於中不起愛憎與不見等。即是無所見也。
  問。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為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
  答。見。
  問。對物時。從有見。不對物時。云何有見。
  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為見性常故。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見也。故知物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