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由至人於生死界內得其自在。故寒山詩云。莊生說送終。天地為棺槨。吾皈此有時。唯須一番泊。死作餒青蠅。吊不勞白鶴。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若得其旨即頓悟了無生也。於諸榮辱何憂喜者。既能頓悟無生。生死尚得自在。即知榮辱之境則可外矣。榮辱既忘。憂喜之心從何而有也。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入深山者。則非闠閙之處也。住蘭若者。具足應云阿蘭若。即僧舍也。岑崟者。山之高貌也。長松下者。即物外優遊之地也。見性之人隨緣度日任性逍遙。或入深山或居岩谷。隨處建立應物無方。無不可也。白雲青嶂。松下水邊。皆道人之境界也。
  優遊靜坐野僧家。閴寂安居實蕭洒。
  優遊者。不拘繫之貌也。出家之士識心達本。優遊三界脫洒四生。不為塵勞縈絆。逍遙自在。靜坐安居。故雪豆云。出家兒得與麼尊貴。得與麼高上。萬乘位高而不挹。五侯門峻而不趍。目對千山心閑一境。重重嵓樹垂陰善吉之門。疊疊溪雲布彩維摩之室。此中相見。豈不快哉也。
  覺則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覺了一切諸法即不施有為功行也。有為功行非究竟也。故寒山云。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遶。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七寶鎮隨身。莊嚴甚妙好。一朝福報盡。猶若栖蘆鳥。還作牛領蟲。六趣受業道。況復諸凡夫。無常豈長保。以此而知。有功之功功皆無常。無功之功功不虗棄。故云一切有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
  住相布施者。不與般若相應。為著相故成有為功行。非究竟。故古德云。若般若不修。萬行虗設。所修功行不能稱性也。所言布施者。運心廣大謂之布。推己惠人謂之施。故曰布施也。即六度之一度也。生天福者。所感果報祇生天之福也。終非究竟。譬如仰箭射空。終不至天也。
  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勢力既盡終墜於地。人天福謝亦復如是。所謂人間四相天上五衰。皆福謝之相也。所言四相者。一生相。二老相。三病相。四死相也。五衰者。一花冠墮地。二目睫瞤動。三眷屬離散。四身光自滅。五不樂本官也。招得來生不如意者。古德云。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娛樂。臨命終時福盡業在。返墮惡道受種種苦。故云招得來生不如意也。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故知諸位小乘人天福報有為之法皆非究竟也。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清淨覺地。此之一路。從來千聖不曾蹈著。向第二門中略憑言說。所以西竺初祖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則法法絕待。盡皆照體獨立。如指不自觸。如刀不自割。如地不自堅。如水不自濕。如火不自熱。如風不自動。如耳不自聞。如鼻不自嗅。如舌不自了。如身不自覺。如意不自知。如眼不自見。所以云。若眼作眼解則生眼倒。若眼作無眼解則生無眼倒。若執有眼即迷其無眼。由有眼故則妙見不通。故經云。無眼無色。復有迷眼作無眼者即失其真眼。如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經云。譬如眼敗之士。其於五色不能復利。諸聲聞人亦復如是。唯其如來得真天眼。常在不昧。悉見諸佛國土。以不二見故。即不仝凡夫。所見悉能見故。不仝聲聞。所見不同凡夫所見。謂之超凡。不同聲聞所見。謂之越聖。既能超凡越聖。即達佛之知見。故云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
  若得其本。末可知也。古德云。今之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唯播頓宗。禪講相違。胡越之隔。由是人與法差。法與人病。佛意本末難見散義浩愽難尋。然而泛學雖多。秉志極少。以本接末則可知矣。故云但得本莫愁末也。如淨琉璃含寶月者。琉璃喻法身妙境。寶月喻解脫真智。境智冥合瑩徹十方。爍爍靈光騰今騰古。猶如琉璃盤內更盛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如意珠者。摩尼寶珠也。唯此一珠具諸功德。於諸寶中此寶為上。利用如意。可喻心寶也。經云。獨王頂上有此一珠。不妄與人。此之一寶非從外得。但猶一切眾生妄念蓋覆不能明現。古德云。譬如衣下明珠。雖明不照。似宅中寶藏。似有如無。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賑濟有情。用無窮盡。故云終不竭也。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霄何所為。
  入夜月華牕底白。有時松韻枕根清。此箇消息。設使千聖出興。具無碍辨才。也說不及。放一線道。且向建化門中略憑話會。強而言之。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一切眾生雖生其中而不自知。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此之境界不凡不聖。雖難可見。祇在目前。山高海濶栢短松長。柳綠花紅鶯吟鶴唳。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霄何所為。若是本分道人。一覺直到天曉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或謂之佛性。或謂之戒珠。或謂之心地。或謂之心印。皆一法也。隨其功用各得異名。能覺知故名曰佛性。瑩淨無垢名曰戒珠。能生諸法名曰心地。號令群品名之曰印也。雖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