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言。人生百歲。情多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
  若不觀心。何成般若。以靈臺智性。諸佛由生。是嶮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痛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錍。沃渴愛之甘露。截癡肋之惠刃。給貧濟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虗設。故云。不識玄旨。徒勞念淨。又云。不求諸法性相因緣。是名正慧。斯乃心性無生。能成妙慧。所以智慧者大菩薩皆觀自心。意言分別。以為境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皆作此觀。以但唯識心分別。覩無前境。究竟唯一真空。更無所有。故云。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矣。
  若不觀心。何成方便。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能入無邊幻網。四攝攝生故。心外無法。何所得耶。
  若不觀心。何成大願。願從心生。故稱願海。世界所持唯風輪。萬行所與唯願海。
  若不觀心。何以成力。故云。質微則勢重。質重則勢微。如地質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風。風不如心。心無形故。力冣無上。神通變化。八不思議。心之力也。此力能攝一切。能成一切。如魚母憶魚子。蜂王攝蜜蜂。魚母不憶。魚子不生。蜂王不攝。羣蜂不聚。一切國土。想力所持。諸緣境界。隨念而至。想空則境寂。念滅則相亡。如有偈言。諸法不牢固。唯在於立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若不觀心。何以成智。以心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此智凡聖皆具。用有淺深。故云。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盖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盖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盖詮此也。斯乃窮原之說。稱性之談。如闡普眼之法門。皆述理中之一義。似剖大千之經卷。非標心外之餘文。攝網提網。一言無不略盡。即權顯實。殊說更無異。盈於眾義中。如從石選玉。向羣經內。猶披砂揀金。耀不二之慧燈。破情塵之暗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若能一句入神。歷劫為種。何以故。此心法門。於一切眾中。為首為師。為明為道。故云。一切法中。心為上首。又一切明中。心明為上。又佛以法為師。故云。此事唯我能知。如鏡挂高臺。似目懸廣漠。孤光一照。萬慮皆銷。故云。不仰太山。靡覿千霄之狀。不遊大海。未覩沃日之奇。不入此門。焉知廣大。
  若不觀心。何以成多聞。以但可了心之一根。法本自然。遍攝羣經。故云。唯願少聞多解義趣。即此意也。是以種種諸法雖多。但是一心所作。於一聖道。立無量名。如一火因燈。得草火木火之號。猶一水就用。得或羹或酒之名。以圓明邊。目之為珠。以深廣邊。稱之為海。以神解之性。號曰靈臺。以萬法宗標名寶藏。則攬草無非是藥。執礫悉成金。滿室唯聞詹匐之香。空器遍盈甘露之味。舉足不離金色界。迴頭盡是旃檀林。則四辯六通。因茲而起。三乘五性。從此而惺。所以如來常不說法。名為具足多聞。則眾生心中佛無示。佛心中眾生無得。可謂一心念念。常轉法輪。而無間斷。
  若不觀心。何以行慈。以不入無緣。不如礠石吸鐵。任運吸取一切眾生故。
  若不觀心。何以運悲。以不了同躰。皆成愛見。故云。自男生我女。徒與妄想悲。
  若不觀心。何生淨土。故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同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又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是知昔人有言。萬事萬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乃至云。佛土常淨。豈待變而後飾。盖是變眾人之所見耳。故云。觀心性本淨。猶如虗空。即是性淨之境。境即因也。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初觀名因。觀成名果。若論自行。即是心王無染。若論化他。即是心數解脫。智慧源但隨境界轉。意如火。事如法。不制自意地。唯從諸法流。斯皆失本迷源。隨流侚末。若能頓明意地。唯從諸法流。直了心源。不求脫於諸塵。不繫縛於一法。可謂究末遇本。尋流得源矣。遂乃無功而自辯。無作而自成。顯此一心。萬法如鏡。如是開示。究竟指歸。如八千聲聞。於法華會中。見如來性。如秋收冬收藏。更無所作。亦猶到寶所。更無所至。故云。我法至久後。要見說真實。若說權少之法。初機隨語執生。且如毛道異生。居不定聚。若習性易染。猶若白絲。故云。人性猶湍水。決東則東。決西則西。又似尺蠖。食黃而身黃。食蒼而身蒼。如第八含藏識中。十法界種子。一切俱有。隨所聞熏之力。發起現行。若聞此觀心。佛界種子自然開發。又此是真性中緣起。自在無礙法門一一皆談如理實德。以法如是故。非約變化。對治權巧。所說法法。皆得全力。非是分力。如金鑄成十法界像。一一像全得其金。猶十子對父。各各子全得其父。但隨緣名字。似有差別。則真如法位。本末皆同。如有頌言。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如金銀隱起功德之像。龍鳳之形。前後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