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會元
  西蜀鑾法師。問佛照禪師。禪家言多不根何也。照曰。汝習何經論。曰諸經粗知。頗通百法。照曰。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什麼法中収。師懜然。照舉癢和子擊云。莫道禪家所言不根好。師憤曰。昨日雨今日晴。畢竟是什麼法中収。照曰。第二十四時分不相應法中収。師恍悟。即禮謝。 普燈錄
  智遠僧統。問道義國師云。華嚴四種法界外。更有何等法界。五十五善知識行布法門外。更有何等法門。即此教以外。謂別有祖師禪道云者乎。道義答曰。如僧統所舉四種法界。則於祖師門下。直舉正當理體。氷消一切之正理拳中法界之相。尚不可得。於本無行智祖師心禪中文殊普賢之相。尚不可見。五十五知識行布法門。正如水中泡耳。四智菩提等道。亦猶金之鑛耳。則諸教內混雜不得。故唐朝歸宗和尚。對一大藏明得箇什麼之問。但舉拳頭。智遠又問。然則教理行信解修證。於何定當。何等佛果。得成就乎。義答曰。無念無修理性信解修證耳。祖宗示法。佛眾生不可得。道性直現耳。故五教以外。別傳祖師心印法耳。所以現佛形像者。為對難解祖師正理之機。借現方便身耳。縱多年傳讀佛經。以此欲證心印法。終劫難得耳。智遠起禮曰。素來暫聞佛莊嚴教訓耳。佛心印法。窺覷不得。來乃投師禮謁云。 海東七代錄

  禪門寶藏錄卷中
  禪門寶藏錄卷下

    海東沙門 天頙 撰

  君臣崇信門三十九則 尼婆附

  西天異見王。輕毀三寶。問波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答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曰我見佛性。云性在何處。曰性在作用。云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云於我有否。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云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云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収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 傳燈錄
  魏明帝問天竺三藏迦摩羅陀曰。佛經之中。何經歸依。君國有益。三藏答曰。此地不是經法之處。帝問。是何所由。藏曰。不遠年間。我師般若多羅。同學菩提達摩。降至此國。傳佛心印之處。所以經法不行。帝問。漢帝已來。大藏東流中。寄十二部經之外。何有佛心法印。藏曰。本師釋迦王宮誕生。長而十九。觀之藏中。寄十二部經。未契祖師之宗。遠至雪山。遊行十二年紀。求尋祖院。傳得心印之法。於後雪山成道。普光殿說。及於七處八會。不及心印之法。所以經律論別外之道。昔時天子。遺經教法。信受奉行。作小國王。呼為八萬也。天子今時。特行佛心禪法。合諸小國。或作大朝天子。呼為十二國。帝乃信受。 魏明帝所問諸經篇
  梁武帝問達磨。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後製達磨碑云。見之不見。逢之不逢。古之今之。悔之恨之。 傳燈及達磨碑
  西竺中印度國王迦勝。崇信外道。值難于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曰。餘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滅已千二百載。師從誰得耶。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現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 傳燈錄
  唐憲宗甞詔大義禪師入內。師舉順宗問尸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尸利云。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因謂帝云。佛性非見必見。水中月如何攫取。帝乃問。何者是佛性。師對云。不離陛下所問。帝默契真宗。益加欽重。 傳燈錄
  唐宣宗問弘辯禪師。禪宗何有南北之名。師對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展轉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來遊此方。為初祖。洎第五祖忍大師。時有二弟子。一名惠能。受衣法居嶺南。一名神秀。在北揚化。其所得法雖一。而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禪宗本有南北之號也。帝曰。何為佛心。師曰。佛者西天之語。唐言覺。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心者佛之別名。有百千異號。體唯有一。如陛下日應萬機。即是陛下佛心。帝賜紫方袍。號圓智禪師。 傳燈錄
  同光帝問興化存獎禪師。朕収中原獲一寶。而未有人酬價。化云。略借陛下寶看。帝乃以兩手引幞頭脚示之。化云。君王之寶。誰敢酬價。帝大悅。 傳燈錄
  宋真宗皇帝。臨御已來。探索祖教。曉然自得。甞製偈曰。寂寂大虗空。淡淡如秋水。拂拭本無塵。不屬張王李。 普燈錄
  宋仁宗皇帝。甞製修心頌曰。初祖安禪在小林。不傳經教但傳心。後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來妙理深普燈錄。
  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