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此譯眾園。即叢林之異號也。旌表崇重也。被廕覆也。固辭確意不受。濫廁泛濫穢廁。先哲指范蠡。累縈。厭飽也。東坡姓蘇。名軾。字子瞻。得法東林常聰。號東坡居士。仁祖皇祐初年。聖上差遣銀璫小宦官。持綠色綈紬書寫詔命。駕于尺一板。召請圓通訥。主持孝慈大伽藍。訥辭以疾病。不應詔命。乃上表章疏詞。舉薦大覺。應赴天子詔命。或問圓通曰。聖天子旌表崇重師之妙道德行。恩光被及于草木。師何執著如斯。堅辭不受。訥應之曰。予泛濫穢廁僧類。年且老矣。眼昏耳聵。不甚聰明。幸偷安林下。飯蔬食。飲流水。佛之一字。尚不喜聞。雖是佛祖。有且不肯為在。況其應詔。以求榮顯耶。不是范蠡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詳味斯言。好事不如無也。予平生素行。以知足為圖。不求聲名利養。以自縈累。若要飽滿於心。何日而得充足。以上是圓通行實。以下是記書者。又引東坡之言。以讚美之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這兩句話。正肖象訥和尚行逕。況他不受榮顯。而避大名。又舉賢才。而全大節。初識其為偉器。終必全其令名。在訥和尚。一一盡得之矣。
  圓通訥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廬山野錄)。
  躄跛也。顛仆也。溺淹沒。挾扶持也。圓通和尚示人。當自有所守。無恃外。以為事說。跛而不能行的人。全憑一條柺杖。若是失落了柺杖。即便仆倒也。渡河求生活的人。全仗一隻好舟船。若是失壞了舟船。即便淹沒也。凡山間林下隱居養道之人。自己若無介然之操守。全只靠外面權勢相扶。以為尊重者。何異于此。一朝福盈業謝。失其所扶。就如那跛失杖渡失舟者一樣。其顛其溺。詎能免乎。由此觀之。外不可恃也。明矣。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野錄)。
  百丈名懷海。諡大智。馬祖道一之嗣也。建置。立豎也。欲將救拯也。像是像法。季是季世。獘病也。曾乃也。者指人。規為員之器。矩為方之器。指揵椎禁令言。巢居是樹上安居。穴處是洞裏落處。雖是設兩之辭。宜乎不宜。不宜又宜之意。廢壞也。苟果也。將依持也。數理也。曷何也。圓通和尚曉住持者。當要修德行通理數說。昔百丈和尚見得參學者眾。乃置禪院。以安處之。見得習染難除。乃豎規矩。以調御之者。是甚麼意思。葢將以拯救。而今像季之時。不端正人的獘病。可謂老婆心切矣。然而久則生獘。乃不知像季時的學人假公濟私。偷前人法度。以壞前人所置叢林。正所謂一法出而一奸生。反為賊過梯也。不見上古之世。雖夏則巢居。以取涼。冬則穴處。以圖暖。當此之時。有甚規矩。而人人守法。各自條律。至于大智之後。雖高堂百尺廣廈千楹。值斯之際。雖有規矩。而人人放逸。反自廢壞。大智和尚。只知錐頭利。不見鑿頭方。詎慮及此。故曰。安泰危險。全在德行。興隆亡替。本乎理數。果人肯真實操持德行。就是塚間樹下。也可修行。何必叢林。果人肯通明理數。獵網火隊。亦可行道。何用規矩。季而謂。圓通之意。在教人修德。明理為急。後之住持者。無以此為借口。而弛廢叢林。蔑視規矩矣。
  圓通謂大覺曰。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葢豫備則無患。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九峰集○治音池。卒村入聲。朝平聲)。
  謂與之言也。治修理之意。萌動也。情識也。豫是易經中。雷地豫卦。名先也。悅也。言先防備。而得安樂的意思。重門是外三爻震仰盂二陰在上。如重門之象。擊柝是一陽在下。如擊柝之象。取警怠惰的意思。暴客指凶狠之人。卒乃急迫之際。哲智也。圓通訥和尚。警大覺。以修心之道說。自古上聖。修理其心意也全在一念。不曾萌動之先著力。禁禦其情識也。全在五欲。不曾昏亂之初下手。故周易言。豫先防備。則自無禍患。乃是取象外震卦。上二陰重門。下一陽擊柝。以禦鹵莾暴客。而內地三陰。自得悅豫。葢取乎此也。大凡一切事。豫先打徹辦。就臨時自不慌慞而易。若是豫先不曾撿點備辦。忽然眾事輻輳。草率欲辦。誠為大難。古之良才智士。無一時一刻而不憂勤惕厲以自警。庶能無一毫禍事及身。有斯效驗者何。實在豫先備辦。而始享終身之安矣。
  大覺璉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歷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九峰集○鮮上聲)。
  琢雕也。攻治之意。歷觀次第而觀也。大覺和尚。廸人以勤學說。玉不攻琢。豈能成得器皿。人不勤學。爭能通曉妙道。今人宜當學古人。後輩宜當效先輩。揀其古聖先賢之正大而善者。以為法式依行之。若是鄙猥而惡者。以為戒警慎畏之。如是次第瞻視前輩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