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得之於無心。則其道大。其德宏。計之於有求。則其名卑。其志狹。
  此節明古人無心而道自顯。吳公謂簡堂和尚曰。古之學者。死灰其心。泯滅其智。深藏于千巖萬壑之間。從溪澗而飲。以草木為食。何甞有意于功名利養。及至道成德備。聲名遠播。一旦奉天子紫泥之詔○紫泥者。天子六璽。皆以武都紫泥以封函匣。使鬼神不敢視也。武都。即今階州。其山水皆赤。故將以為印色。猶然韜光匿迹。或在負舂賤役之下。本無心於榮達。而後竟當傳燈之列。非有冀望。非是希求。要皆得之于無心。故其道益大。其德愈宏。若使作計以求。則其所得之名返卑。所存之旨轉狹矣。
  惟師度量凝遠。繼踵古人。乃能棲遲於筦山。一十七年。遂成叢林良器。今之衲子。內無所守。外逐紛華。少遠謀。無大體。故不能扶助宗教。所以不逮師遠矣。
  此節證簡師深蓄而德自彰。惟師之度量凝遠。乃可繼續慧命。接踵古人。也遲止息于筦山一十七年。甘守名分。遂成法門之良器。邇來衲子觀其內無實德。而外逐紛華。競爭名利。少有法門遠計。全無教化大體。所以不能扶助宗教。以此輩較之。誠不及師遠矣△替古人爭豪強。為今人添憎習。誠有忿然不平之感。此正舉其名而指其實。使人知世有所尊所褻也。
  此篇教人行事要存正理。勿縱私心也。
  簡堂曰。夫人常情。罕能無惑。大抵蔽於所信。阻於所疑。忽於所輕。溺於所愛。信既偏。則聽言不考其實。遂有過當之言。疑既甚。則雖實而不聽其言。遂有失實之聽。輕其人。則遺其可重之事。愛其事。則存其可棄之人。斯皆苟縱私懷。不稽道理。遂忘佛祖之道。失叢林之心。故常情之所輕。乃聖賢之所重。古德云。謀遠者先驗其近。務大者必謹於微。將在博采而審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異也(與吳給事書)。
  世人之常情。觸境隨情。少有不被其所惑者。大抵被惑有四種。一則凡聞人語不審察是非。是為輕信所蔽也。二則或遇事欲為不為。是阻于所疑也。三則或于他人心存褻慢。是忽于所輕也。四則或于物我極意營求。是溺于所愛也。信既有偏。則所聽之言定不考其虗實。遂有過情不及情之言。其惑一也。我既有疑于彼。則彼之言雖是當理亦不肯聽。遂有失實之聽。其惑二也。我苟輕忽彼人。則彼實有可尊之事。亦並棄之不肯用。其惑三也。我若深愛其事。而不問彼。實是可棄之人。但因其事以信存其人。其惑四也。此四者皆是苟且以縱其私情。而不稽考真正道理。遂致忘佛祖之道。違背大眾之心。凡尋常人情之所輕忽者。實為聖賢之至重者也。古德云。欲謀遠大之事。必先以近小者驗之。欲為廣大之作。必先于微細處謹之。凡事將在博采廣覽。而審用于其中。詩云。勞心博采用。固不在慕高而好異也△縱情背理。慕高好異。由不學之所至也。勞心博采用聖人言也。思之思之。
  此篇見古人以道自適。外境不能移也。
  簡堂清明坦夷。慈惠及物。衲子稍有詿誤。蔽護保惜。以成其德。甞言。人誰無過。在改之為美。
  此節出其言行。謂簡堂和尚生平為人清明坦夷。清乃廉而不淈。明乃善知賢否。坦蕩而平夷。加以慈恩惠及於人。詿誤。即過差也。衲子中稍或有些差錯過失。便與他蔽護保惜。暗使悔改以成人之德行。甞言。人誰無過。在改之為美也。
  住鄱陽筦山日。適值隆冬雨雪連作。饘粥不繼。師如不聞見。故有頌曰。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衲被蒙頭燒榾柮。不知身在寂寥中。平生以道自適。不急於榮名。赴廬山圓通請日。拄杖艸屨而已。見者色莊意解。九江郡守林公叔達目之曰。此佛法中津梁也。由是名重四方。其去就真得前輩體格。歿之日。雖走使致力。為之涕下。
  此節明其實事。住鄱陽筦山日。正遇季冬月雨雪連日不止。饘。厚粥也。饘粥不繼者。似絕餐也。師宴如也。如不聞見。故有頌曰。地爐無火客囊空。雪似楊花落歲窮。衲被蒙頭燒榾柮。不知身在寂寥中。榾柮。乃樹無枝葉短木也。即此知其清廉之至也。平生以道自得為樂。不急於求名。赴廬山圓通請之日。惟拄杖草屨而已。有見師形儀。使人之顏色敬而莊。鄙意消而解也。九江郡守林公一見。乃曰此佛法中之津筏橋梁也。由是名重四方。其師之行止去就。真得古人之體格。入寂之日。雖尋常走使用力之人。無不痛哭流涕。葢其德感人如此△凡學者看書。要看一篇之中。那裏是關係處。如此中謂雨雪連作。如不聞見。者是勉強做得的麼。觀此則眾德備宜矣。
  此篇教人當知時識機。任緣而住也。
  侍郎張公孝祥致書。謂楓橋演長老曰。從上諸祖。無住持事。開門受徒。迫不得已。像法衰替。乃至有實封投狀。買院之說。如鄉來楓橋。紛紛皆是物也。
  此節明常人無智。侍郎張孝祥致書與蘇州。楓橋。橋在寒山寺前。演長老。即常州華藏遯菴宗演禪師。福州鄭氏子。得法于大慧禪師。南嶽下十六世。孝祥問道于師。謂曰。從上諸祖。無有立住持之事。或有開剏山門。受納徒眾。皆不得已為人逼迫而為之也。像季之時佛法衰替。乃至有一種求名之輩。結托當道有力宰官。轉本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