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此節明豫備無患。謂者。與之言也。先舉古聖者。要使人知其取法之正。治心者。修心也。未萌。在一念未動之先。若待心念動作。則成妄矣。情是識情。防情須在未亂之前。若使識情奔競。則人迷矣。豫先也。備是防備。教豫先防備。則無過患也。次引易經雷地豫卦。取象以發明之。震上坤下安和悅樂之義。楊氏曰。川途既通。則暴客至矣。不可不禦之以術也。故取諸豫。重門以禦之。擊柝以警之。則暴客無自而入矣。二陰在上。重門之象。一陽在下。擊柝之象。三陰在內。悅豫之象。柝。斫木為之。夜行所擊也。
  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九峰集)。
  此節教戒謹毋忘。大凡世間一切事業。豫先調攝。其行則易。倉卒為之。事不周矣。哲。即賢也。謂古來哲人智士。無一時一刻而不憂勤惕勵。以自警。故所以無卒暴之憂者。由其有先照之智也昃豫備二字。是甚麼人做得到。文王之日[昃-人+又]不遑。周公之所其無逸。庶幾得之。
  此篇謂學問是立身之大本。不可不猛力行之也。
  大覺璉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
  先舉喻以明。謂如玉在石中。必假雕琢。置而不琢。何能成其美器。學者亦然。若不勤學。何能知其妙理。如今人能知古人之所到。後人能知先人之所行。皆因學識之力也。此二句出韓文公進唐順宗表。古之善者。吾當取法。先之不善者。吾當為戒。
  歷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
  此方教觀前古。歷觀者。次第而觀。謂你次第著眼看從前古人。凡是有卓識操修。播揚美名于當代者。誰不是。勤勤懇懇。博覽經史。咨詢賢哲。而得成就者。故此學者。當勇力深修也△學問二字。不是說過便了。其間實有精進不已之功。偶得輙止。身名何立。學者勉之。
  此篇是答侍郎孫莘老書。謂三教本是一體。只因人情變故。內起人我。爭競是非。以致斯道云亡矣。
  大覺曰。玅道之理。聖人甞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
  此節明立教有時。道本無名。亦無有相。窮三際徧十方。無在不在。加一妙字。始見體不變而用隨緣。聖不增而凡不減。非生非滅。無去無來。豈不是妙。所謂妙道之理。理。即義也。聖人甞寓之於易。此聖人。指伏羲。文王。孔子也。寓。寄也。易即易經。謂此妙道之義理。難於指示。上古諸聖人。只得寄言於易。而發揮之。以無極生太極。生二儀。四象。八卦。萬事萬法。生死窮通。隱顯之機。無不備具。周衰。謂幽厲以後。世道既衰。法度亦壞。禮義亦亡。正既衰。而邪必顯。故有種種奇怪流言。異端邪術。間出而亂風俗。間出者。投間隙而私出也。當此之際。道統幾乎危矣。
  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
  此節明因時設教。逮。及也。釋迦梵語。此云能仁。謂及我釋迦降誕于中土。即竺國中印土。佛降生處。醇者。純一不雜也。一味以中道為教。不落二邊。第一義諦者。非二非三之諦理。開發乎人。從始至終。所施所設。皆慈悲之道。以教化眾生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眾生者。眾法相生。即五蘊四大為身相。六塵緣影為心相也。趨。向也。謂佛之來。亦所以趨向其時。皆有由也。時字當珍。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之意。此時不出。何時乃出。後以民風分四時。總皆歸于冬。意有在也。
  自生民以來。淳朴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
  此節牒明四時。葢自天生蒸民以來。淳朴之質性。渾然未漓。故三皇之教法。簡略而樸素。如天時之春。萬物萌伏而未動也。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皇。大也。道大配天。故稱三皇。竇。竅穴也。鑿。開發也。如莊子云。七日鑿而渾沌死。謂及至人之情竅。隨日開鑿。則事路漸生。故五帝之教法。詳備而文華。如天時之夏。萬物芬敷而茂長也。五帝。即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稱五帝。時與世異者。時謂四時。十二時。時以近言。三十年為一世。有過去未來現在。世以遠論。謂時更世改。人情亦隨之而遷變。情遷必巧作。故三王之教法。肅密而威嚴。如天時之秋。有肅殺之氣也。三王。乃夏禹王。姒姓。殷湯王。子姓。周文王姬姓。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也。三王之時。九五之位。不傳賢而傳子。禮樂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備。誥者告也。訴上曰告。發下曰誥。尚書篇名。如商書仲虺之誥。湯誥。周書康誥酒誥。是也。誓者。約也。如禹之甘誓。湯誓。周之秦誓。皆盟於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