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之。好引拔賢能。不喜附離苟合。一榻翛然。危坐終日。
  此節見天性純粹。謂先師生平以來。胸襟中疏通不存一物。城府者。能遮能藏之地。此曰無城府。則知此老胸次廓落。無隱無覆也。凡見義合理之事。則踊躍以身而先導之。踴躍者。欣然前進之貌。其性極愛汲引提拔賢能之士。而不喜者。是一等有利者則附之。無財者。則離之。此苟且求合之類也。時中惟一榻。翛然自如。危然獨坐而已。翛然。如鳥之孤飛自如也。
  甞謂凝侍者曰。守道安貧。衲子素分。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日錄)。
  此節明抱道守德。上是行實。此是言切。甞謂凝侍者曰。抱守道德。安處貧窮。是衲子家本分。若以窮通得失。改移其操守者。未可與之言道也△你看他一直到底。是箇本色宗師。誰得而似之。
  此篇教人當深操遠慮。刻苦進修也。
  佛鑑曰。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古人歷艱難。甞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葢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此節明歷以艱苦志則堅。謂為道之人。時中若不懷憂致想。便知他操道之心不廣遠。處身常求安逸。則知他所用之志不濶大。古人為道。歷盡多少艱難。甞遍幾多險阻。道業成就。然後享終身之安。葢事若難行。則志氣愈加勇銳。刻苦用力。則思慮益見淵深。由是勇猛精修。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也。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期人以為智。彊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
  此節明飾過欺人道必喪。多見近來學者。逐外物竟忘所學之道。正如背明而投暗也。內問諸心于理不明。返要莊飾自己之不能處。而輕欺于人。使人謂我是智者。本不及人。又要強勝于人。以為他不我及。而侮慢於人。以己為高。殊不知以此無智而欺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欺之先覺在也。以此欺侮而掩人。竟不知尚有不可掩之公論在也。故所以自家欲智。人返以為愚。自家欲下。而人返以為高也。
  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故於大道。必有所闕焉。
  此節謂賢者存誠而道證。惟有賢達之士不然。謂世間之事萬殊。有何窮盡。人之智能。本有涯量。爾今欲以有盡之智。而欲周徧無窮之事。則智識自然周致不到。則有所偏。神明自然徧察不來。而有所困。識偏神困。故于大道不能完全。而自闕矣△古今成就道業者。誰不是歷艱難嘗險阻的人。不然。立雪斷臂。俱閑事也。
  此篇謂應世當以三訣為主。缺則事不行矣。
  佛鑑謂龍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潭州龍牙寺智才禪師。舒州施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謂欲改革前人之弊病。不可亟去。亟。急也。須因一法革一事。使小人不生疑惑。而亦不致生怨恨也。住持有三訣者。第一見一切事。如杲日當空。無纖毫隱蔽。第二應當行者。如大象渡河。一直向前。第三剖斷是非。如明鏡當臺。妍媸俱在。此三法中缺失一法。則見事不明白。終竟為小人忽慢。使住持之道。不得振起之矣△此三訣是護身符子。失之身則不寧。事則不備矣。
  此篇誨住持當操守清淨。持信于人。乃為真正體段也。
  佛鑑曰。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髮猥媟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參)。
  謂凡為一寺之主人。所貴者在自己。操守行履要清淨潔白。應機接物。要持大信力以待四方衲子。假若有一毫髮大的猥鄙媟污之事。于自己分上不曾去除。遂被小人窺覷。窺覷。探視也。雖則道高德備與古人無異。而學者窺其所行。將疑而不信矣△操履清淨。豈獨住持為然。孰不欲其然也。逸欲生。驕情起。使大信一機。隳喪殆盡矣。
  此篇見古人梗直有節義。人罕能及也。
  佛鑑曰。佛眼弟子。唯高菴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作事無黨援。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近世衲子。罕有倫比(與耿龍學書)。
  謂佛眼和尚法嗣中。唯獨有高葊悟。勁徤而挺直。又不以私情親順于人。且而不貪愛自奉。作事無朋黨援引。加以清淨嚴密。端恭而敬謹。從始至終。皆以名節自立。實有古人之風範。近世衲子中。少有與人為倫為比矣△者是今時立身行事第一箇模範。宜刻意師之。
  此篇言住持臨眾。固貴無一時一刻之不謹。而於臨事時。尤貴博訪以善其行也。
  佛眼遠和尚曰。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舒州佛眼清遠禪師。臨邛李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此節教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