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導愚迷之人矣。
  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養則不屈。惠而能行則有恩。由是德與惠相蓄。惠與德互行。如此則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勞費。而懷如父母。斯則湖海有志於道者。孰不來歸。住持將傳道德興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與佛眼書)。
  此節明德惠併施而同感。故所以善為住持者。自己養德。又能行惠。宣通恩惠。以持其德。德既能養。則德用不竭。惠既能施。則惠有餘恩。由此將德與惠共相蓄養。惠與德互相流行。如是則德已具於惠中。德即不修。而人敬之慕之。如同佛祖矣。惠既發于德內。惠雖不費。而人懷之愛之。如同父母矣。斯則五湖四海。有志於道者。誰不來歸。住持將要宣傳道德。興揚教化。若不通明德惠二種之要妙必不能得也△懷恩敬德。人情皆然。住持能兼之。是將引天下人。歸之敬之也。
  此篇見師嚴子敬之道。足為後人典則也。
  演祖自海會遷東山。太平佛鑒。龍門佛眼。二人詣山頭省覲。祖集耆舊主事。備湯果夜話。祖問佛鑑。舒州熟否。對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對曰熟。祖曰。諸莊共收稻多少。佛鑑籌慮間。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常住歲計。一眾所係。汝猶罔知。其他細務不言可見。山門執事。知因識果。若師翁輔慈明師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
  此節明家教有方○舒州太平佛鑑惠懃禪師。龍門佛眼清遠禪師。竝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值演祖自舒州海會寺。移席往東山之日。二師詣東山省覲。詣。往也。省。視也。秋見曰覲。祖集本寺中之耆舊。竝主事者。備湯果夜間聚話。祖問佛鑑今歲舒州地方。田稻成熟否。鑑對曰熟。祖曰你太平常住熟否。曰熟。祖曰諸莊其收稻有多少。佛鑑籌慮間。籌量思慮。不敢妄答。祖即正其色勵其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濫。泛也。既作主人。凡事無大小。盡要究竟於心。稻谷乃常住一年家計。大眾關係。如此緊要。汝猶不知。其餘瑣末細務。不言可見矣。山門中汝雖作長老。亦職事也。須當知因識果。如楊岐師翁輔弼慈明師祖。始於南院。終于興化三十年總柄網律。汝豈不聞乎。汝亦不思常住物粒米重如山乎○慈明潭州石霜楚圓禪師。金州李氏子。嗣汾陽善昭禪師。南嶽下九世。
  葢演祖尋常機辯峻捷。佛鑑既執弟子禮。應對含緩乃至如是。古人云。師嚴然後所學之道尊。故東山門下。子孫多賢德而超邁者。誠源遠而流長也(耿公與高葊書)。
  此節見師徒有德。上是東山父子酬答之實事。此是耿公判美師徒之至言。葢演祖平常機用辯才。孤峻而又迅捷。佛鑑既執弟子之禮。應對之問。從容含緩。理宜如是也。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人知敬學。故東山門下。子孫多賢德而超羣越眾者。實是來源遠而流故長也△模範既正。則傚自端。所謂有賢父乃有賢子也。
  此篇見師家取捨有道。愛之拒之各有深意存也。
  演祖見衲子有節義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辭色察其偏邪諂佞所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愛重。人皆莫測。烏乎。葢祖之取捨。必有道乎。
  謂師每見衲子。有節操誼義而可以成立者。凡入室必多孤峻拒止之。不假些毫和言喜色。此正是要作成長養之心也。察其一種偏邪諂佞。所為卑猥鄙屑。終不可教者。師轉加愛重。人皆不能測度。是何等意。烏乎。葢師之一取一捨。必有道理存焉△至人作略。不是意想得的。以情擬之則失矣。
  此篇見古人天資厚重。不以得喪易其心志也。
  演祖曰。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於隱惡。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所以光明碩大。照暎今昔矣(答靈源書)。
  謂古人好樂聞人說己之過。如子路然。喜於為善。如禹聞善言則拜。長于包荒。如周公謂。君子處泰之道。必有包荒之量。厚于隱惡。如大舜隱惡而揚善。謙以交友。如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勤以濟眾。如端木賜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又不以得喪易其心。所以亘古今來。總見其光明廣大而能照暎之也△此章只有四十三字。丈夫事業備之矣。
  此篇言住持當存誠克己。不假威力而自尊嚴也。
  演祖謂佛鑑曰。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
  此節明持身行事之體。謂凡為住持。臨蒞大眾。貴乎要豐盛要盈滿。處置自己。宜簡省宜儉約。其餘細末瑣碎之事。不必要關係于我心也。
  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小大皆奮其力。與夫持以勢力。迫以驅喝。不得已而從之者。何啻萬倍哉(見蟾侍者日錄)。
  此節明發言用人之實。用人須加推選其至誠者用之擇言必當徵究須鄭重者言之。言若重。則為主者自然而尊。用人實。則於眾心自然而感。主既尊。則不必故用威嚴。而人自然悅服。人既感。則不必更加命令。而事自能成就。如此行去。致使賢與愚。各人通其所懷。小與大。皆得奮勇其力。較之那一等持以威勢之力。迫以驅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