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棲賢舜
  南康軍雲居曉舜禪師。字老夫。嗣洞山聰。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廬山棲賢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貪墨蹟。舜不忍以常住物。結情固位。被人譖於郡守問還俗。民其衣。大覺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訪大覺。讓舜正寢。璉居偏室。仁宗數詔入內問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聖旨勑淨慈飯僧。見大覺侍舜甚恭。歸奏。帝召見之。乃嘆曰。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遂於扇書曰賜曉舜。依舊為僧。再住棲賢。仍賜紫衣銀鉢。舜罷棲賢日。有二壯力。舁轎至羅漢寺前。二人相謂曰。今不是我院長老。不須遠送。棄轎而回。舞既再來。令人安撫曰。你當時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懼。入院上堂曰。無端被譖枉遭迍。半年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嗔。


  疑辭。謙退而不敢質言。而言歟也。

隱微
  上幽暗也。下細事也。謂事之首不足慮。禍隱微深可憂也。葢著者人所易見。故得為之。隱者人所難知。故當謹而不可忽也。
  雲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廬山棲賢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橫逆。民其衣。往京都訪大覺。至山陽。(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携二僕破雪而至。見老夫如舊識。已而易衣拜於前。老夫問之。客曰。昔在洞山隨師荷擔之漢陽。幹僕宋榮也。老夫共語疇昔。客嗟歎。之久凌晨備飯。贈白金五兩。仍喚一僕。客曰。此兒來往京城數矣。道途間關備悉。師行固不慮乎。老夫由是得達輦下。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峯集)。


  非理而遭痛毒也。

橫逆
  強暴不順理也。文出孟子離婁章。

民衣
  還俗服民之衣也。


  往昔之事也。


  天子之車也。有輪曰輦。無輪曰輿。
  大覺曰。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嘗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稟也。均表敷布曰賦。謂天之所賦性於人。均而無偏也。

權衡
  上秤鎚也。下秤杆也。


  以財變物曰貨。


  積聚財寶曰殖。又貨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嶽之絕頂也。大智禪師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有勸止者。則曰我無德以勞人。眾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將也。


  歷也。
  舜老夫曰。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弘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不存其實。徒衒虗名。無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誠實。苟執之不渝。雖夷險可以一致(二事坦然菴集)。

傳持
  代代相承曰傳。拳拳執守曰持。


  守志不改曰操。


  踐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執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也。


  彰賣也。


  變也。

夷險
  上坦而平也。下峻而不平也。


  理也。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次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苟竊聲利。自喪至德。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知節義為天下之大。惟公標致可尚。得不自強。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廣錄)。

遠錄公
  舒州浮山法遠圓鑑禪師。鄭州王氏子。嗣葉縣肖禪師。遠嘗與達觀頴。薛大頭。七八輩遊蜀。幾次遭連。師以智脫之。眾以曉吏事。故稱錄公也。

益堅
  乃馬援之言也。不墜青雲之志。

益壯
  寧識白首之心。

苟竊
  不正之貌。苟容而取安也。


  心之所之曰志。謹乎而不逐物也。


  本色也。


  耐也。

節義
  有節操而所行合乎義理也。

標致
  標。舉也。言其超卓傑立之極也。

自強
  易云。君子之道。終日乾乾。而自強不息也。

逸翮
  上縱也。下羽勁也。
  浮山遠和尚曰。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予在葉縣。備曾試之。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