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猒于心。何日而足。故東坡甞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行實)。

仁祖
  宋四帝仁宗也。

皇祐
  即年號也。

銀璫
  耳[王*垂]也。秦漢中以小宦官。著銀璫左貂。明帝改為金璫右貂。宮中出入傳命使。悉用閹人。

尺一
  漢時制尺一之板。而駕詔書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毀寺。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賢首疏鈔義學而已。士夫聰明超越者。皆厭名相因果。當時天台止觀。達磨禪宗未行。淳化(太宗年號)以來。四明尊者。天台懺主遵式行道東南。止觀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楊億晁回首發明之。至是時內使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創立禪席。賜額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詔下三省定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修。程師孟。奏請圓通訥禪師。允寧親持詔下江州。訥稱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聽舉自代。訥舉大覺應詔。天下賢哲。在訥得之矣。

伽藍
  譯為眾園。園謂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植道芽。趣登聖果。能福利羣生。故曰眾園也。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欽也。


  敬重也。

固辭
  辭而不受也。三辭為節。一辭為禮。二辭為謙。三辭為固辭也。

濫廁
  泛雜也。

飯蔬
  飯。食也。蔬。麤食也。聖人之心。渾然天理。雖處困極。而樂亦無不在焉。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有無。漠然無動其心。

不為
  性本如空。難名難相。金屑雖貴。落眼成塵。

先哲
  指范蠡也。


  縈縛也。


  滿足也。

東坡
  姓蘇。名軾。字子瞻。眉山人。得法東林常聰禪師。仕至翰林。嘗與佛印。激揚酬唱。於黃州築室城東。因號東坡居士。
  圓通訥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廬山野錄)。


  跛而不能行也。


  兼有恃之稱也。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野錄)。

百丈
  洪州百丈山懷海大智禪師。福州常樂王氏子。嗣馬祖道一禪師。南嶽下二世。

叢林
  乃眾僧所止之處。行人棲心脩道之所也。草不亂生曰叢。木不亂長曰林。言其內有規矩法度也。

規矩
  圓器曰規。方器曰矩。乃叢林之模範也。

盜規矩
  因公置私。監守自盜之義。又因法作奸。佐監為盜也。此言因規矩而反害叢林也。

巢居穴處
  上古之士。未有叢林。夏則居巢。冬則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

安危興亡
  有德者叢林日安。無德者叢林日危。數也。時也。謂安危在人。興亡在時。住持無道德。則叢林將廢。縱有道德。苟非其時。亦不可強也。

可將
  持守行之。譚子化書云。苟德可將。何必廣粟帛乎。苟數可憑。何必廣甲兵乎。
  圓通謂大覺曰。古聖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葢豫備則無患。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於斯(九峯集)。


  脩心曰治。定心曰治。脩理其事。方用其力曰治。事有條理。已見効故曰治。

重門豫
  雷地豫卦安和悅樂之義。楊氏曰。川途既通。則暴客至矣。不何不禦之術也。故取諸豫。重門以禦之。擊柝以警之。則暴客無自而入也。二陰在上。重門之象。一陽在下。擊柝之象。三陰在內。悅豫之象。又曰。豫者。怠惰也。擊柝以警怠惰。


  音托。斫木為之。夜行所擊也。
  大覺璉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歷觀前輩。立身揚名於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九峯集)。

玉不琢下
  此二句。出禮記學記篇。

今之所下
  此二句。出韓文公答唐順宗表狀。

善惡
  善者所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
  大覺曰。妙道之理。聖人嘗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逮我釋迦入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