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已後名聖。聖者正也。以無漏智。正合理故也。
  若不如此。徒在緇門。荏苒一生。殊無所益。
  上二句違教。下二句失利。若不如上修行。實乃枉披法服。混濫一生。無功可記。無德可錄。故曰殊無所益。
  記曰。徒者空也。緇門者。以服色而稱法門也。

  △三結勸五

  一啟發。二示教。三勸勉。四顯示因果。五自行化他。

  ○一啟發

  伏望。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於庸鄙。今生便須決斷。想料不由別人。
  初二句博達意氣。次二句宗賢杜愚。後二句悟不由他。伏望乃懇禱之詞。興決烈志者。發勇猛心。秉丈夫之氣。開特達懷者。恢擴胸襟。立向上智。舉措看他上流者。動靜履踐。須宗上德。莫擅隨於庸鄙者。不可自專隨習庸流時輩。故范蜀公。送圓悟禪師行脚云。觀水莫觀污池水。污池之水魚鱉卑。登山莫登迤邐山。迤邐之山草木稀。觀水須觀滄溟廣。登山須登泰山上。所得不淺。所見亦高。斯之謂也。今生便須決斷者。一刀兩段。當下決了。今若不了。更待何時。不由別人者。自心還自決。自修還自悟。非關於別人。縱饒父子。亦難相代。所謂借人鼻管出氣不得。是也。
  記曰。庸鄙。即庸愚鄙陋之人也。決謂決了。又果決。無猶豫之詞。斷乃判決之謂也。迤音駝。邐音里。山之卑小。而連接。人所常行者也。

  ○二示教

  息意忘緣。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只為久滯不通。
  上二句遣妄。下二句原真。息意忘緣者。意乃六根之主。主若止息。而攀緣之心自忘矣。不與諸塵作對者。凡夫不了自心。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境界。若一念無生。離諸分別。則意息緣忘。六塵誰與作對。是則根不緣塵。而塵境自寂矣。心空境寂者。真心本空。塵境元寂。良由迷真執妄。故有諸境紛然。心若無執。則終日對境。而境恒寂。亦非泯絕心境。蕩除萬物。然後為寂。但不迷真。其境自寂。故經云。盡見諸法。而無所見。是也。久滯不通者。從無始際。不覺一念心起。則萬劫情生不達本空。執之為有。擁蔽真心。滯而不通。致使本覺圓明變為能見之妄見。無相真體。變為所見之妄境。妄為真礙。故曰不通。若不返照破彼根塵。則無能復其本矣。
  記曰。遣妄者。謂離妄根境。妄心元無自體。攬塵成體。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既因境而起。則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則全心是境。而各無自性。唯是緣生。若心離念。則根境寂然。原真者。謂推原其始。唯一真心。性淨明體。逈絕根塵。靈知寂照。湛然無際。周徧法界。鐵圍不能遮其輝。穹蒼不能覆其體。萬法不能隱其真。塵勞不能易其性。由其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妄起。而有其念隨染淨緣。心境互生。障本靈明。至今未曾返省故曰久滯不通。盡見諸法者。心境歷然也。而無所見者。真心無知。真境無相。無知故空。無相故寂。無知者。非同木石之無知。乃心不起分別。寂而常照。無相者。非蕩盡萬物之無相。乃即相無相。照而常寂故也。扳緣心者。即妄想心也。此心分別有三。謂心意識。而初心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之為心。次心籌量。名之為意。了了別知。名之為識。妄想若息。三皆都忘。境界亦滅。唯一真心。虗通無礙。無所不遍。而更有何物之可滯哉。

  ○三勸勉

  熟覽斯文。時時警策。強作主宰。莫狥人情。
  上二句依法自警。下二句勉志上趨。熟覽等者。謂須熟讀其文。蘊之胸中。時時自警。深思其義。策勵進修。不可一經耳目。便置之高閣。強作主宰等智。凡夫為無明所熏。久習成性。觸境即便隨緣。苟不自勉。立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秉智慧弓。執堅固箭。暫爾隨流。則必為羣邪所誘。四魔所害也。
  記曰。四魔者。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

  ○四顯示因果

  業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歷然。豈無憂懼。
  上二句業報。次二句設喻。第五句不昧。第六句勔慎。業果所牽等者。業即所作不善之因。果由因至。因移果熟。牽報難逃。如法句經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俱得五通。各知七日後。命必當終。共相謂曰。我等神通自在。豈不能避此難耶。其兄曰。吾入大海。正處其中。上不出水。下不至底。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二弟曰。吾擘須彌山開。入中還合。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三弟曰。吾處虗空。隱形無跡。無常殺鬼安知我處。四弟曰。吾隱居大市。眾人猥閙之中。各不相識。無常殺鬼若至。隨得一人。何必取我。四人議訖。各適所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佛以道眼觀見其死。終不可避。而說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此正所謂難逃者也。聲和形直。喻善因。響順影端。喻善果。若其聲暴。則其響烈。其形曲。則其影咼。理之必然。非有聲而無響。亦非形影而有相乖。聲響不異。形影無差。因果不亡。故曰歷然。業報靡爽。豈容不信。交報目前。寧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