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能令三寶不斷。葢由佛法二寶。并藉僧弘。僧寶所存。非戒不立。故云順則三寶任持。違則覆滅正法。是知威儀。不可不具持也。
  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托勝因。方能廣益。
  上二句設喻。下二句示法。松喻勝因。葛喻附托。千尋喻廣益。勝因即教理。附托即觀智。以智觀理。悟入無生。見齊佛地。辯慧無窮。敷揚利物。誠真法器。
  記曰。松喻理。葛喻智。以智觀理。得見法身第一義諦。縱未親證。而法眼已明。不受聲色所惑。方能傳唱敷揚。利濟群品。廣益有二。一自廣益。見齊佛地。二廣益他。敷揚利物。言第一義諦者。最上甚深之理。其體湛寂。其性虗融。無名無相絕議絕思。真俗不二。空有雙非。顯中道義。故曰第一義。又不墮諸數量。故言第一。如經云。雖一亦不為一。為破諸數故。
  懇修齋戒。莫謾虧踰。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上二句戒因。下二句戒果。懇謂懇切。修謂修持。齋之為言齊也。以食齊日中。倣同諸佛。履踐中道之謂也。又佛欲制斷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食。如經云。諸天早起食。諸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日暮食。僧隨佛學。故從中食。然中前得食者。以表前方便。得有證義。中後不得食者。表法界外。更無別法。或曰中士護戒可爾。上士應不在論。答曰。大士護戒猶急於聲聞。畏小罪如怖大愆。歷代祖師。亦未聞有破齋犯戒之者。如清涼國師。乃華嚴菩薩。自以十律嚴身。永嘉不食鋤頭下菜。中峰不離水囊。迦葉尊者。首傳心印。行頭陀自至終身。日中一食。午前不飡。中後不飲果漿。正為斷除三界之習因。不著二邊之過失。亦表頓超方便。不由門戶而證入者也。或曰。教中有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之語。此則戒似可緩。乘宜可急。答曰。乘理也。戒事也。事由理立。理因事生。事理圓融。方名上士。如鳥二翼。缺一即失萬里之翥。猶人兩目。毀一則無互用之照。故其乘急戒緩。乃墮修羅鬼畜而聞法。由乘戒俱急。遂生人天而悟道其緩急優劣。斯可見矣。戒者防非止惡。滅除三毒之謂也。虧踰者。虧謂虧缺。乃違犯也。踰謂踰越。而弗學也。殊妙因果者。以戒淨故。現則身心皎潔。當來生生報以端嚴之體。乃至三十二相。萬德莊嚴之軀。莫不以戒為因。由其因殊。故其果妙。若不持戒。尚不得人身。況得功德之體。又戒不淨。且無正信縱有懸河之辯。而行解全違。豈能傳唱敷揚。報佛恩德。今之禪學。慢佛毗尼。復違祖誡。尚非信人。焉名上士。奚能敷揚利物。傳佛心印者哉。
  記曰。果漿者。謂以諸果壓漿。濾滓澄清。滴淨飲之。三世如來。食不過中者。以諸佛性恒處中道。是故如來自誕王宮。乃至涅槃。於其中間。曾未有非時之食。故論云。如來性離非時食故。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婬。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下風。五得身安隱。亦不作病。言謾者。欺也。又與慢同。怠也。忽也。不敬也。起信云。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罪過。斯誠自利利他。荷持正法。敷揚利物。報佛恩德者也。

  ○二誡勉

  不可等閒過日。兀兀度時。可惜光陰。不求升進。
  上二句誡無虗度。下二句慨無上進。日既閒過。時復虗度。不謀上向。坐喪光陰。實為可惜。
  記曰。大禹惜寸陰。陶侃惜分陰。況為生死出家者。如救頭然。而可虗度哉。兀兀是不動貌。乃悠悠度日。無所用心。不求升進。如窳者焉。
  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負四恩。積累轉深。心塵易壅。觸途成滯。人所輕欺。
  初二句無德報恩。次二句罪深障重。後二句由障成失。若無升進。不但無功以消信施。亦乃無德以報四恩。功既不施。德無從立。積罪日深。惑壅心源。無大人之見。失聖人之明。背覺合塵。故乃觸途成滯。慧解既封。焉能開發後來。縱使年高臘長。亦何免人所輕欺。
  記曰。障即煩惱惑也。以貪嗔癡垢。壅蔽胸中。豈能心光透漏。既無自利。復缺利他。故為後學之所輕欺。又此心從無始來。惡習種子緣深。今復熏之。豈不易壅乎哉。觸謂遇對。途謂道路。即事理也。滯謂滯礙。是不通之義。以心塵壅塞。故遇事不通。對理不達也。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上句令傚先哲。下句勸自勉進。先聖後賢。人人有分。彼既如是。我何不然。豈可自輕而退屈己志。故佛誡羅睺羅云。十方世界諸菩薩。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涅槃經云。若人不知佛性者。則無丈夫相。皆名女人。
  記曰。亦爾者。亦然也。丈夫者。智人也。彼既丈夫。我亦智人。不可高推在彼。而自負己靈。一切眾生本亦成佛。是故六凡四聖。同一心源。迷則為凡。悟即成聖。一念相應。便同諸佛。若也未能。當以身戒心慧。內外熏修。則步步離凡。念念階聖。一生取辦。亦何讓他哉。善逝者。謂第一上升。永不復還也。亦云好去。謂於種種諸三昧無量智慧中去。此乃如來十號之一也。聖賢者。三乘人。未見道已前名賢。修習福智。具賢德故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