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耳。非加功也。
  三祖粲禪師既以大法付四祖信禪師。乃祝曰。慎勿言自我處得法來。
  傳曰。易解曰。眾人之志。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間與。凡養生之資。其資厚者其氣強。其資約者其氣微。故氣勝志而為魄。賢聖則不然。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雖祿之天下。窮至匹夫。無所損益也。故志勝氣而為魂。眾人之死為鬼。而聖賢為神。非有二知也。志之所在者異也。予以其說觀三祖。知其為志勝者也。嵩禪師曰。此蓋祖師以名迹為道之累。故雖師承。亦欲絕之。然則不言自粲公所得法。便真非嗣祖者耶。是大不然。粲公於時念達磨.可祖宏法之艱難。皆為邪師憎害。痛自慎耳。便謂棄絕師承可乎。
  黃蘗運禪師曰。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趨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是要節。
  傳曰。此黃蘗一時為裴相國之言也。教其忘心。當不必臨欲終時。乃作此觀。何以知之。圓覺曰。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故其偈曰。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虗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圭峯科以為忘心頓證。予以是觀前義。知其為方便說也。予嘗閱運公遺事。始名晞運。會昌之厄。以白帕蒙首。易名神運。宣宗登極。復教。仍名晞運。此叢林未知者也。
  入大乘論曰。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言無耶。曰。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生滅流轉。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妄見有實。猶如燈燄。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燄。
  傳曰。涅槃曰。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除破暗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能令飢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草木。蓋一切諸法念念滅絕。而今現見者。相似相續故。首楞嚴曰。諦觀法法何狀。則知但自燈明。法自無暗。明暗俱空。無作無取。明若有作。不應容暗。暗若可取。不應受明。今觀夜室之暗。何自而來。忽有燈燄。暗何所往。石頭曰。當明中有暗者。以明無作故。當暗中有明者。以暗無取故。
  法華經曰。世尊於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傳曰。溈山嘗曰。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而學者不能深味此語。苟認意度而已。譬如眾盲捫象。隨所得之為是。故象偏為尾.為蹄.為腰.為牙。而全象隱矣。般若經曰。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者。真常也。非凝然一物。卓不變壞之常也。而解法華者曰。佛音深妙。觸處皆聞。超越凡聖。則其舌廣長。高出梵世。此殆所謂隨語生解。謬矣乎。
  五十計較經曰。菩薩問佛言。罪生復滅。何以我了不見。佛問諸菩薩。汝曹心寧轉生不。諸菩薩報言。我心轉生。設我心不轉生。亦不能與佛共語。佛問諸菩薩。言若心生時。寧還自覺心生不。諸菩薩言。我但識見因緣時。不覺初起生時。佛言。如汝所說。尚不能知心初生時。何能無罪。
  傳曰。諸菩薩疑既曰有罪。我獨不見。而世尊曰。汝不能知心初生。則罪有而不見也。永明曰。故知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寧免後念相續成事之過乎。吾以是知一切生死煩惱。皆因不覺故。若智為先導。則咎何由生。若了心外無法。則情想不生。不用加功。直入不思議地也。
  首楞嚴阿難偈曰。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傳曰。予觀法華經。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夫半日之間歷五十小劫。顛倒想所持也。
  唯識論問曰。依信說有四種。一.現見。二.比知。三.譬喻。四.阿含。此諸信中。現信最勝。若無外境。云何世人言我現見此青.黃等物乎。答以偈曰。現見如夢中。見所見不俱。見時不分別。云何言現見。諸凡夫人。煩惱夢中。有所見事。皆如夢中。如初見色。不知色義。後時意識分別。然方了知。以意識分別時。眼等識已先滅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見色時。未有意識。意識起時。即無眼等識。
  傳曰。譬如世人同看文字。不識字者但見紙墨。義理了不關思。而識字者但見義理。不礙紙墨也。不識字者。五識現量也。而識字者。意識之境也。天台宗以五識名退殘。謂是故也。故曰。見所見不俱。夫紙墨文字。所以傳義理。義理得。則紙墨文字復安用哉。
  曹山正命食。
  傳曰。瑜伽師地論曰死有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云何壽盡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缺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時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