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他。則安有和合。即是不共生也。非自然性。即是非無因生也。四句無生。界從何有也。永嘉曰。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者。謂歷歷分明。即是識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行用此理。即是行陰。穢汙真性。即是色陰。此五陰者。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者。舉體全是五陰。歷歷見在一念之中。無有主宰。即是人空慧。見如幻化。即是法空慧。予觀永嘉之談五蘊。如駭雞犀之枕四面。視之其形常正。蓋無師自然智所成就也。
  起信論曰。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傳曰。以方便觀。其說并念。皆無能所。謂之隨順。而觀行深久。妄念自離。則契彼無念真理。謂之得入。夫言若離於念。名為得入。而論者曰。方便觀法。久自離念者。為鈍根說也。據佛祖本意。即不如是。予聞雲門偃禪師初扣陳尊宿之門。尊宿開門。把住曰。道道。速道速道。偃擬議。尊宿托開曰。秦時[車*度]轢鑽。雲門於是大悟於言下。如雲門可名得入也。
  黃龍寶覺禪師作老黃龍生日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雲流水空悠哉。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
  傳曰。法華經曰。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懽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躃地。又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虗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夫窮子追之即躃地。常不輕直告之。即被捶罵。是二者。不知直中有曲。種麻得粟者也。
  金剛三昧經偈曰。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
  傳曰。中觀論曰。無物從緣起。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以是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畫水成文。未嘗生滅。玄沙曰。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後。此真緣起無生之旨也。
  肇論曰。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傳曰。此明三時無去來。以辯不遷也。如人初在東方立。即名未去。故未去不得名為去。若動一步離本處。反望東方名已去。故已去不得名為去。或入便轉計云。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龍勝所論。正破此執。曰。若有已去未去。則有去時。若無已去未去。則無去時。故偈曰。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如因兩邊短。有中間長。若無邊短。即無中間長也。於是以偈斷之曰。已去無有去。未去無有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法華經偈曰。狐狼野干。咀嚼踐蹋。嚌嚙死屍。骨肉狼籍。
  傳曰。狐貪而疑。狼貪而很。野干貪而痴。疑則痴之別。很則瞋之別。即三毒雜相也。咀嚼踐蹋。言於不淨之境。味著不厭。蹈籍不離也。嚌嚙死屍。骨肉狼籍。言於無常之身。計較不捨。紛亂不攝也。予論此經皆象。象以盡意。欲眾生深觀自悟耳。
  入楞伽經曰。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無心。而起於分別。
  傳曰。以此偈觀之。則凡見自心者。皆無分別矣。而可乎。曰。如世幻師。幻作男女牛馬。而觀者皆生著想。獨幻師無著想。了是自心所生故。又如良馬見物輒驚。獨見自影而無所驚。知從身所出故。以是義故。知雖分別。不礙明見自心也。
  瑜伽師地論。勝義伽陀者。如經言。都無有主宰。及作者受者。諸法亦無用。而用轉非無。唯十二有支。蘊處界流轉。審思此一切。眾生不可得。於內及於外。是一切皆空。其能修空者。亦常無所有。我我定非有。由顛倒妄計。有情我皆無。唯有因法有。諸行皆剎那。住尚無況用。即說彼生起。為用為作者。眼不能見色。耳不能聞聲。鼻不能齅香。舌不能嘗味。身不能覺觸。意不能知法。於此亦無能。住持驅役者。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眾緣有故生。非故新新有。法不能滅他。亦不能自滅。眾緣有故生。生已自然滅。由二品為依。是生便可得。恒於境放逸。又復邪升進。愚癡之所漂。彼逐邪升進。諸貪愛所引。於境常放逸。由有因諸法。眾苦亦復然。根本二惑故。十二支分二。自無能作用。亦不由他作。非餘能有作。而作用非無。非內亦非外。非二種中間。由行未生故。有時而可得。設諸行已生。由此故無得。未來無有相。過去可分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