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自心。而就自心不能自見。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見心。既無他可見。亦不能自見。所見無故。能見不成。能所二相皆無所得。故言無相可得。
  因依轉相之內。倏起見心。
  於此第二轉識中。初起見分。
  俄關現識之間。忽陳相分。
  至第三現識。便立相分。如境現像。諸師所明一心法中。總有四分義。一相分。二見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相分有四。一實相名相。體即真如。是真實相故。二境相名相。為能與根心而為境故。三相狀名相。此唯有為法有相狀故。通影及質。唯是識之所變。四義相名相。即能詮下所詮義相分是。於上四種相中。唯取後三相而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識所頓變。即是本質。二識等緣境。唯變影緣。不得本質。二見分者。唯識論云。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見分有五類。一證見名見。即三根本智見分是。二照燭名見。此通根心俱有照燭義故。三能緣名見。即通內三分俱能緣故。四念解名見。以念解所詮義故。五推度名見。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於此五種見中。除五色根及內二分。餘皆見分所攝。三自證分。為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故。四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謬故。從所證處得名。此四分義。總以鏡喻。鏡如自證分。鏡明如見分。鏡像如相分。鏡後弝如證自證分。故云四分成心。
  光消積曀。影射重昏。
  今所悟者頓豁自心。方省其所知境各從心現者。如翳目見明珠有纇。今淨眼觀瑩淨無瑕。美惡唯自見殊。珠體本末如一。當悟之時。如開藏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界。
  徹古而真源不散。該今而妙用常存。八萬四千之教乘。苗抽性地。三十七品之道樹。果秀靈根。
  三十七品法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此是一切菩薩助道之法。一一修習並從心起。何者。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虗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不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塵沙佛法悉從心起。如入楞伽經偈云。爾時佛神力。復化作山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為說。內身所證法。出百千妙聲。說此經法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宮殿。更不見餘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誰而聽聞。我所見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憶。為是幻所作。為是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妄見。為是陽燄起。為夢石女生。為我見火輪。為見火輪烟。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內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虗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切不可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因心而迷。因心而悟。因心而生。因心而滅。如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不唯迷悟之始。自行化他。須明此旨。如古德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體。為一為多。如其是一。即無異法。無異法故。無諸眾生。菩薩為誰發弘誓願。若是多法。即非一體。非一體故。物我各別。如何得起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發心。今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者。遣彼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但有無明迷自一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故得發弘誓之願。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體大悲。如是依於一心。能遣二疑。得發大心。具足佛道。
  義似華開。行同雲起。
  一心無盡之義。如華開錦上。一心真如之行。猶雲起長空。如華嚴錦冠云。法界功德大悲雲者。法喻雙舉也。然大悲十義。故同於雲。一從法性起。如雲起於空。二感應而生。如龍吟雲起。三性相體離。如雲無心。四充法界。如雲滿空。五用無盡。如雲不竭。六能密祐。如雲高覆。七動地警物。如雲震雷。八放光明。如雲發電。若以三昧為雷。智慧為電亦得。九普宣大法。如雲注雨。十用罷即寂。如雲無依。具此十義。故喻於雲。
  當覆一簣之日。山聳千尋。元行初步之時。程通萬里。
  百尺之山。起於累土。千里之程。起於初步。合抱之樹。生於毫末。滔滔之水。起於濫觴。如一念心生。若善若惡。善則遠期佛果。惡則永劫沈淪。應須護於初念。
  真俗無礙。其道在中。非即非離。常泯常通。應用恒沙。求之而奚窮祕跡。含容百巧。窺之而靡衒殊功。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以足跡不可尋。又一心具足。若向外求。即內不足也。此一心妙道。是無功之功。非有為所作。故不可誇衒其功矣。
  易辯邪途。難探正穴。聽之者無得無聞。演之者非示非說。
  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