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能染。但隨緣顯現。如空谷響。故大涅槃經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刈時。復名刈者。若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約用分多。體恒冥一。廬山遠大師云。唯一知心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
  厭異忻同而情自隔。
  摩訶衍釋論云。厭異捨別。唯一真如。譬如有人避影畏空。終不得離。任九十六種外道。常合圓宗。縱八萬四千塵勞。恒當正位。以各不離心故。
  捨此取彼而理恒任。
  任背覺合塵。遺心驟境。且一心真如之理。未嘗移易。如釋摩訶衍論云。一心真如體大。通於五人。平等平等。無差別故。云何名為五種假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緣覺。四者菩薩。五者如來。是名為五。如是五人。名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體。無有增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捨別。唯一真如。是故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金剛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復如是。於諸人中無有增減。故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繩上生蛇而驚悸。
  論頌云。白日看繩繩是麻。夜裏看繩繩是蛇。麻上生繩猶是妄。豈堪繩上更生蛇。此況迷心作境之人。如繩上生蛇。若麻上生繩。是依他起性。若繩上生蛇。是遍計所執性。無名無體。情有理無。例觀萬境。亦復如是。悉落周遍計度之心。
  杌中見鬼而沈吟。
  如夜看杌。疑為是鬼。雖無真實。而起怖心。亦如夢中所見。以萬法體虗成事。此亦喻迷心作境。自起怖心。若了一心。無境作對。自然忻厭不生。
  癡猿捉月而費力。渴鹿逐燄而虗尋。
  並喻心外取法。無有得理。故證道歌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寶藏論云。察察精勤。徒興夢慮。遑遑外覓。轉失玄路。
  飲狂藥而情隨轉日。食蒗蕩而眼布華針。
  大涅槃經云。如人醉時。見有轉日。此況妄心纔動。幻境旋生。又經云。如人服蒗蕩子。眼見針華。並況不達一心。妄生境界。
  皆自想生。萬品而始終常寂。盡因念起。一真而境界恒深。
  經云。一切國土。皆想持之。若無想。即無法。又一切境界。隨念而至。若無念。諸境不生。如還源觀云。攝境歸心真空觀者。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法內規模。人間軌則。
  此一心法門。可謂盡善盡美。何者。體含虗寂。不能讚其美。理絕見聞。不能書其過。降茲已下。皆墮形名。則難逃毀讚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無形。寂爾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非可以影響知。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名不並盛矣。雖天地之大。三光之明。聖賢之智。猶未免於毀譽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之變。五星有勃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謫父之謗。湯主有放君之稱。武王有弑主之譏。齊桓有貪婬之目。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誣君之迹。管仲有僭上之名。以夫二儀七曜之靈。不能無虧彌。堯舜湯武之聖。也不能免嫌謗。桓文伊管之賢。也不能遺纖過。由此觀之。宇宙庸流。奚能得免怨謗。而無悔悋也。若以心智通靈。成無為之化。則萬累不能干矣。又真俗二諦。並從心起。第八識心是持種依。真如心是迷悟依。如華嚴記云。依生滅八識辯二所由。顯法相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來藏。辯其二所以。於中先總。後以會緣入實。下別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滅二門為二義耳。存壞不二。唯一緣起。結歸華嚴會緣入實。言二門無礙。唯是一心者。結歸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種門。故須具足二義。方名具分唯識。問。唯識第九。亦說其所轉依有其二種。一持種依。謂第八識。二迷悟依。謂即真如。何以說。言然依生滅八識。唯有心境依持。答。彼雖說迷悟依。非即心境依持。以真如不變。不隨於心變萬境故。但是所迷耳。後還淨時。非是攝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體。故說一。約義不同。分成兩義。說二門別。故論云。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
  願無不從。信無不剋。見萬像於掌中。收十方於座側。
  華嚴策林云。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者。色是所緣之境。眼是能緣之根。今即是眼。故無緣也。言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者。眼是我能見。今全為色。正見之時。即非我也。非我離於情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自隱隱。照之遂重重。然後窮十方於眼際。鏡空有而皎明。收萬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