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惟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

  鳥窠道林禪師

  有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 對曰。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衣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

  南陽慧忠國師

  肅宗問。如何是十身調御。 師乃起立曰。會麼。 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又曰。如何是無諍三昧。 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肅宗到。師指石獅子云。陛下。這石獅子奇特。下取一轉語。 帝曰。朕下語不得。請師下語。 師曰。山僧罪過。 後耽源問。皇帝還會麼。 師曰。皇帝會且置。你作麼生會。
  師問紫璘供奉。佛是甚麼義。 曰。覺義。 師曰。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師曰。用覺作麼。
  供奉註思益經。師曰。凡註經。須會佛義始得。 曰。若不會佛意。爭解註經。 師令侍者盛一椀水。中著七粒米。椀面安一隻箸。問奉。是甚麼義。奉無語。 師曰。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師問禪客。從何方來。 禪客曰。南方來。 師曰。南方知識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徧於身中。挃頭頭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蛻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 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僧又問。法華了義。開佛知見。此復若為。 師曰。經云開佛知見。尚不言菩薩二乘。豈以眾生癡倒。便同佛之知見耶。 僧又問。阿那箇是佛心。 師曰。牆壁瓦礫是。 僧曰。與經大相違也。涅槃云。離牆壁無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若執無情無佛性者。經不應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違經。吾不違也。 問。無情既有佛性。還解說法否。 師曰。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曰。某甲為甚麼不聞。 師曰。汝自不聞。 曰。誰人得聞。 師曰。諸聖得聞。 曰。眾生應無分耶。 師曰。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 曰。某甲聾瞽。不聞無情說法。師應合聞。 師曰。我亦不聞。 曰。師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 師曰。賴我不聞。我若得聞。則齊於諸聖。汝則不聞我說法。 曰。師但說無情有佛性。有情復若為。 師曰。無情尚爾。況有情耶。 曰。若然者。南方知識云見聞覺知是佛性。應不合判同外道。 師曰。不道他無佛性。外道豈無佛性耶。但緣見錯。於一法中而生二見。故言非也。 曰。佛身無罣礙。今以有為窒礙之物而作佛身。豈不乖於聖旨。 師曰。大品經云。不可離有為而說無為。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誠言。那敢不信。 師曰。色既是空。寧有罣礙。 曰。佛性一種。為別。 師曰。不得一種。 曰。何也。 師曰。或有全不生滅。或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孰為此解。 師曰。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汝南方佛性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如何區別。 師曰。此則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汝南方身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半不生滅。 曰。和尚色身豈得便同法身不生滅耶。 師曰。汝那得入於邪道。 曰。學人早晚入邪道。 師曰。汝不見金剛經。色見聲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見。不其然乎。 曰。師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識亦爾。那有異同。師不應自是而非他。 師曰。或名異體同。或名同體異。因茲濫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異體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緣南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為子。有取世智。稱為佛智。猶如魚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
  常州僧靈覺問曰。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 師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 曰。無心可用。阿誰成佛。 師曰。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 曰。無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師曰。心尚自無。誰言成佛。若有佛可成。還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處得無心。 曰。既無佛可成。和尚還得佛用否。 師曰。心尚自無。用從何有。 曰。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 師曰。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曰。本來無見。莫落空否。 師曰。無空可落。 曰。有可墮否。 師曰。空既是無。墮從何立。 曰。山中逢見虎狼。如何用心。 師曰。見如不見。來如不來。彼即無心。惡獸不能加害。 曰。寂然無事。獨脫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