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溈山和尚云。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尤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溈山此語。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覺。便謂一生參學事畢者。獨何歟。

  去障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纏裹。最外鐵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羅衫。又次貼肉極以輕綃。次第解之。輕綃俱去。方是本體赤歷自身也。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無明極微細障皆悉去盡。方是本體清淨法身也。

  禪佛相爭

  二僧遇諸途。一參禪。一念佛。參禪者。謂本來無佛。無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念佛者。謂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執有執無。爭論不已。 有少年過而聽焉。曰。兩君所言皆徐六擔板耳。 二僧叱曰。爾俗士也。安知佛法。 少年曰。吾誠俗士。然以俗士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園子也。於戲場中。或為君。或為臣。或為男。或為女。或為善人。或為惡人。而求其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者以為有。則實無。以為無。則實有。蓋有是即無而有。無是即有而無。有無俱非真。而我則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爭為。二僧無對。

  談宗

  予未出家時。乍閱宗門語。便以情識摸擬與一座主書。左縱右橫。座主憚焉。出家數年後。重會座主於一宿菴。勞問間。見予專志淨土。語不及宗。矍然曰。子向日見地超卓。今反卑近。何也。 予笑曰。諺有之初生牛犢不畏虎。識法者懼。君知之乎。座主不答。

  名利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 蓋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却不可免。誰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為。又求之未得。不勝其慍。及其得之。不勝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為。又己得則喜。他人得之則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為。庶幾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劫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故知此語玄妙。

  神通

  神通大約有三。一報得。一修得。一證得。報得者。福業自致。如諸天皆能徹視徹聽。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習學而成。如提婆達多學神通於阿難尊者是也。證得者。專心學道。無心學通。道具而通自具。但遲速不同耳。如古今諸祖。諸善知識是也。 較而論之。得道不患無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闍黎。佛法還須老僧。意有在矣。試為喻之。世間官人所有爵祿.冠服.府署.儀衛等。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種。其報得者如功勳。蔭襲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緣。古人所惡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證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隨之。仲尼云。學也祿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勝劣可知也。

  大豪貴人

  世間大豪貴人。多從修行中來。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則來生雖處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則時時在道。真所謂有髮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則來生遊戲法門而已。其三。持戒修福而於般若邈不繫念。則來生為順境所迷。背善從惡。甚而謗佛毀法滅僧者有矣。鞠其因地。則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別如是。來生更來生。其差別又何如也。寒心哉。

  世界

  憶昔童子時。戲與諸童子相問難。謂。天地盡處當作何狀。將空。然皆太虗歟。則此空者又何所止。將結實如垣壁歟。則此實者又何所止。諸童子無以應。笑而罷。而予則隱隱礙於胸中也。 彼山海經。所謂東西相去二億里。南北相去一億五萬里。祇據一方。誠管窺而已。後閱內典。至虗空不可盡。世界不可盡。意始大豁。以為非佛不能道。嗟乎此未易言也。

  心不在內

  楞嚴徵心。謂心不在內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則亦可云在內。此意微妙。未易與不知者道。世書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別名。其所稱心。則肉團之謂耳。 有義學輩聞予言。搖首不信。今請以事明之。人熟寐。戲以物壓其心。則魘。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魘。又戲畫睡人面。有至魘死者。此在內之明徵也。 義學曰。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 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觀水與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動而無定方。冰凝實而有常所。真無方。妄有所。亦猶是也。從真起妄。妄外無真。由水結冰。冰外無水。故其體常一而用常二也。 義學曰。此子臆見。終違楞嚴。有據則可。 曰。有據。據在楞嚴。諸君自不察耳。經云。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徧十方。正徧十方之時。不妨現在身內。此意妄想破盡者。方能證之。吾與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出谷喻

  詩咏鳥謂出自幽谷。遷於喬木。蓋別是非。慎取舍之論。昔德山作青龍鈔。初以為三祇鍊修。乃得成佛。而南方魔子謂一悟了畢。吾當往滅其種。以報佛恩。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