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便理會除日事不為早。初生墮地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 今晚歲除。應當惕然自誓。自要不可明年依舊蹉跎去也。雖然。此打徹二字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論當得徹也。不是坐幾炷香。不動不搖當得徹也。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句頌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三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於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後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 所以者何。參禪雖得箇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

  心得

  以耳聽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之者廣也。以目看讀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之者極其廣也。以心為君。以目為臣。以耳為佐使可也。用目當心斯下矣。用耳當目又下之下矣。

  世智當悟

  智有二。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智有二。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智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出世間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諦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何以故。但得本。莫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靜之益

  日間有事。或處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間錯處於此悉現。乃知爾來不得明見心性。皆由忙亂覆却本體耳。古人云。靜見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現。豈虗語哉。

  佛經不可不讀

  予少時見前賢闢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視。罔覺也。偶於戒壇經肆請數卷經讀之。始大驚曰。不讀如是書。幾虗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過目者。可謂面寶山而不入者也。又一類。雖讀之。不過採其辭致以資談柄。助筆勢。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謂入寶山而不取者也。又一類。雖討論講演。亦不過訓字詁文。爭新競高。自少而壯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實踐者。可謂取其寶把玩之。賞鑑之。懷之袖之。而復棄之者也。雖然。一染識田。終成道種。是故佛經不可不讀。

  泰首座

  或謂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以不會石霜休去.歇去.寒灰枯木去等語也。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將無會石霜意。而洞山亦不許者。何也。愚謂紙衣若果已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則去住自由。當與洞山作愚癡齋。把手共行。泰何可及。 如或不然。未免是弄精魂漢。古人所謂鬼神活計者是也。而泰公却有真實定方。特其耽著靜境。不解轉身一句。二者病則均也。然紙衣虗心。就洞山理會。而泰公奮然長往。自失大利。滿招損。謙受益。學禪者宜知之。

  心之精神是謂聖

  孔叢子云。心之精神是謂聖。楊慈湖平生學問以是為宗。其於良知何似得無合佛說之真知歟。曰。精神更淺於良知。均之水上波耳。惡得為真知乎哉。且精神二字。分言之。則各有旨。合而成文。則精魂神識之謂也。昔人有言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是也。

  僧習

  末法僧有習書.習詩.習尺牘語。而是三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捨之不習而習禪。僧反習其所捨。而於己分上一大事因緣置之度外。何顛倒乃爾。

  宗門問答

  古尊宿家相見。其問答機緣。或無義無味。或可驚可疑。或如罵如謔。而皆自真參實悟中來。莫不水乳投。函葢合。無一字一句浪施也。後人無知效嚬。則口業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別。忽然邂逅。相對作鄉語.隱語.諺語。傍人聽之。亦復無義無味。可驚可疑。如罵如謔。而實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談。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語。而二人默契如水乳。如函葢矣。今不如緘口結舌。但向本參上著力。祇愁不悟。不愁悟後無語。

  聞謗

  經言。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瞋。則鵲噪鴉鳴皆應發瞋矣。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詩。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獨不思白者是紙。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