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以住世。而罕有师承。多诸譌谬。遂令正法坠地。僧伦断绝。一可痛也。三藏教。修行之径。出苦之要。而依文解义。罔知观心。废先哲旧章。涂一时口耳。遂令禅门诃为葛藤糟粕。二痛也。宗门一著。本为上上根点铁成金。今但作门庭施设。道理商量。不堕狂罔无知。便堕襍毒知见。更有去施设埽道理者。多落闇证窠臼。盲修瞎炼。实是险涂。无上妙法。流弊至此。三痛也。第一可哀愍者。借佛法图名利。无实为人之心。二者。但知己长。不知人长。但见人短。不见己短。株守一得。向无佛处称尊。不能放下面皮。打破局量。从千万人脚跟下穿过。三者。但为大以欺佛。不思三界无安。言净土不必生。弥陀不必念。中郎判为唯心堕。圆实堕。确论也。时丁末运。非具大忍力。大愿大智大巧便力。欢虞小补。何当至治。博山老师。虽见处未彻源底。实有苦功操履。不肖与互感得益。然不服其药。大忍愿智。便竢当请益也。
  【上阇梨古德师】
  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专精者。岂徒著衣持鉢而已。律中第一要务。在常一其心。念无错乱。谓依四念处行道也。四念处慧。佛法总关。无念处慧。著袈裟如木头幡。礼拜如碓上下。六度万行。皆同外道苦行。无与真修。若依念处行道。则持戒功德。现能获四沙门果。乃至圆十地。尅获无难。第二要务。在洞明二百五十戒开遮持犯之致。否则二六时。旣挂比丘名。当结无量罪。言之骇闻。思之丧胆。此二不明。与邪戒何异。末世流弊。非有力大人。不能挽回。吾师德盛名显。僧俗同钦。吾知诸佛所付托矣。
  【答茂林律主】
  经论二藏。说通五人。戒经如来自说。等觉犹非所堪。譬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迦叶白椎云。是佛所制者。不应却。非佛所制者。不应制。千古不易之典也。承问逐人受戒。大难方许三人。过四便不得戒。不惟僧祇根本四分等皆有文。且得戒不得戒关系非小。敢惮繁邪。三衣止长三肘。阔五肘。过是步步结等流罪。若与佛衣等量。便结第三篇罪。今竖三横六。致左臂叠作三重。又与迦絺那衣自不相干。功德衣五条十隔。受舍各有定时。岂可但持此衣。永当三衣。非时食戒。本无开听。今称七不过午。全无出处。律中八种十种开听。谓展转食。别众食。及不作余食法而食。皆上午。岂非时也。时怀非想。犹结吉罗。服吐下药。止许煮麦。不令头破。漉汁饮之。不闻权开也。又离衣宿。结罪有文。不持鉢。结罪五部不载。又皮革氊毳。他经充类至尽之言。非为破戒。可不称为大端。而过午之中受食。咽咽结第三篇。未便称为小节。渡海浮囊。芥子不舍。况第三篇喻如手掌。可以为小邪。又五百问一书。与五百余卷律藏全反。用五百问。必废五百卷。遵五百卷。五百问不得不阙。若谓佛说。无容致议。则受生血盆高王等。不亦称佛说邪。律学之譌。已非一日。宣公亚圣。为怀素所嫌。义净大贤。受飜译名义弹驳。故知如来以降。等觉犹未称一切智也。俗不合闻比丘轨式。一出根本萨婆多部。一出戒因缘经。序根本部因缘。乃迦叶佛时外道子。欲破法。假就比丘学。比丘告以俗得闻经论。毗柰邪教俗不合闻。外子权出家学习。然后破之。若俗不合闻。谓半月诵戒。则三藏具在。自可展阅。何待出家而学之。若谓出萨婆多。不出僧祇。则五百问。又岂出僧祇部也。
  【答志隆】
  不讳疾忌医。诚末法优昙。旣自知病。又知流俗之病。惟勇于自疗。而卽以疗人。便是真实修行。否则知病不疗。病源正在此耳。人必有超群拔俗手段。方有出离生死机括。人世爱见。稍或未忘。无上白法。如何希冀。紫柏大师云。情之所有者理必无。理之所有者情必无。古人云。识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夫闭户看尊宿语以自警。难敌现境熟识。傥安守故辙。可坐进此道。岂五十三参之计拙。而三登九上亦唐劳邪。
  【答博山无异师伯】
  梵网戒本。是界外别圆二教。独菩萨法。其界内藏通二教出家菩萨。无别戒法。同秉比丘律仪。但发心自度卽名二乘。发心度人。斯名菩萨耳。然界内之机。不得舍本位而空希界外。界外大士。必须秉权法而游于界中。故菩萨比丘。迥与菩萨士女不同。近世咸谓小乘所制。大乘悉开。比丘所执。菩萨悉融。皆属流言。竝非实义。
  【答水林二书】
  旣值事缘。又生厌苦。不免添一重公案。不涉本头。加以幽愤。又是第三重公案。欲舍此刻念弥陀。四重公案。旣云直往无算。又欲拂散疑云。五重公案。公案愈多。相去益远矣。识论云。一切唯有识。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若识所变。不应自识逼苦自识。经云。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则事缘非弥陀身中事邪。卽此弥陀。卽此念弥陀。胡弥陀身中抱一舍一。舍决不可舍。抱决不可抱。向不可舍抱处会取。则皎日当空。疑雾消散矣[其一]。 全身放下。荡荡空空。似则固似。是则未是。离生喜乐。初禅之全身放下也。定生喜乐。二禅之全身放下也。舍念清净。四禅之全身放下也。不恒行心心所灭。无想外道之全身放下也。恒行心心所灭。灭尽定圣人之全身放下也。视那伽大定。尚不啻萤火日光。足下希心。当在何境。傥亦幸而妄想乱思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