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根卽第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以妙观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闲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岂念佛心是攀缘邪。且以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转攀缘慈父。永脱苦轮。亦自不恶。安得一槩论邪。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念性犹属生灭。非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达念性本圆通也。末世学人。鲜登圆解。耳根入道。亦甚难言。傥不能向佛顶前四卷。痛思深义。穷源彻底。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工夫。毕竟如何理会。圆顿法门。非小根劣智所能拟议。无米索炊。画空成绘。反不若因果殊感者。自得心开耳。
   [问。经末先言不退。后明往生。正以现生取办。超乎余教。何反开少寿多障。不克往生。来世得生一路。)
   ﹝答。﹞真念佛。决无不生净土。退菩提者。第恐障深慧浅之流。见自他未效。不罪工力浅。肉眼眯。反疑佛法无灵。现生退惰。故曲显胜益。策令现生取办也。
   [问。显密并圆。何云持名胜准提。)
   ﹝答。﹞极准提神力。肉身往诣十方净土。极念佛三昧。肉眼等见十方如来。诚无胜劣。然约生佛因缘。法门所被。通涂教意。理应独显今宗。
   [问。参究念佛。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必从参究方得。旣一代时教。皆属他宝。何禅门公案。便属家珍。若云禅是教之纲领。何故世尊不说。若云经文亦可参究。又何劳千七百则邪。参话一节。迦文旣未拈示。西来亦无此门。若谓门庭旣熟。便成窠臼。故换此法。今参话亦成熟路。更换一法何如。)
   ﹝答。﹞向上一著。千圣不传。可云必从参究得邪。然亦一种方便。本无实法缀人。故古称敲门瓦子。何尝以公案作家珍。苟昧纲宗。死在句下。谓参话方能悟道。病参话亦成门庭。皆益戏谈。何关宗教。当知举一明三。目机铢两之士。随拈一法。透一切法。尽属家珍。谁为他宝。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法无得失。得失在人。但当因言会心。何得迷心逐语。果契心源。知佛祖皆无一法与人。将以何法换去何法邪。
   [问。五逆可以往生。佛何不能灭定业邪。又造业人。若借此自宽。寕不入地狱如箭射邪。)
   ﹝答。﹞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忏力旣殷。业便无定。若顽愚迷津。得船不上。牵裳作筏。抱石为舟。旣无回转之力。是真定业难逃矣。
   [问。涅槃法师。以未诵弥陀经。不得往生。法华云闻此经。如说修行。命终生安乐世界。何不同邪。)
   ﹝答。﹞净土一门。愿为前导。未诵弥陀。卽平日愿乐不深。若法华所云。是世尊直以妙经为莲邦左券。劝愿明矣。法华卽是弥陀。妙经劝愿。卽是弥陀劝愿。卽是涅槃劝愿。亦卽是一切诸经劝愿。无不同也。
   [问。彼土为人天错居。为各分九品。佛浴池及菩萨声闻为在天上。在人闲。旣注彼境。应令依正条然。)
   ﹝答。﹞净土纯乐。天人岂应迢绝。九品往生。未判人天。或皆九华化生。或天不须托质。皆未可知。大本谓宫殿楼阁。有在池者。在空者。观经谓树上宝网。妙华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然则净界庄严。岂可凡情测量。俾其条然邪。
   [问。净土旣宣道品。何观经止言读诵大乘。不及小乘。又净业门。有不礼余佛不诵余经者。不并违观经邪。)
   ﹝答。﹞般若每列三十七品。随结云。乃至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道品岂非大乘法门邪。净业古宿。有一门深入者。乃圆人礼一佛。卽礼一切佛。诵一经。卽诵一切经。恒沙宝性。无量法藏。一齐委付。一时领知。大乘方等经典。须如是读诵始得。
   [问。一句弥陀。若不通种种法门。莫罄其致。乃云。修余法门。便属二心。岂非受一非余邪。)
   ﹝答。﹞不知一切法卽一法。广修诚属二心。若一法中透一切法。专习卽是总持。佛行魔行。岂在法也。
   [问。奘师以兜率近。判内院易生。钞以论因不论地拣之。后言胜莲虽超极乐。然乐邦近。何又论地邪。)
   ﹝答。﹞皆论因也。胜莲境界。去博地凡夫甚远。不同弥陀。近垂方便。十念便可成因。未有不能生极乐。而能生胜莲者。但深信佛语。入净土玄阃。极乐未必不卽胜莲。如情生徧计。疑极乐为权施。则胜莲远矣。
   [问。钞中莲台二义。今金刚台。紫金台。为是房台。是基台。)
   ﹝答。﹞泛言二义。若托质金台。本在花内。基台非所论也。
  【答印生四问[原问附)】
   [问。未得戒时。以何法摄心。十戒有犯。许忏悔否。忏悔后。卽许进具否。作何忏法。方名得戒。)
   ﹝答。﹞得戒须具殷重心。清净心。希求胜法。忏悔须具惭愧心。决断心。飜前恶境。卽此为摄心法。卽此是得戒因。十戒有犯。誓不更造。律许进具。应郑重。不宜欲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