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徧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第四教所被機有十。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無信違真乖實陿劣守權。皆非器。正為一乘圓機。兼為信向成種。引為權教菩薩。機為二乘。遠為凡夫外道闡提。第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第六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第八傳譯感通。第九總釋經題。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疊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一心奉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拜觀同上)
  即清涼自釋前疏。

一心奉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拜觀同上)
  即前疏中懸談合鈔別行。

一心奉請華嚴一乘教義分劑章(拜觀同上)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義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劑第十。

一心奉請華嚴經指歸(拜觀同上)  法藏述。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一心奉請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拜觀同上)  法藏述。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糸-八]義章。又分十門。

一心奉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及略疏之鈔(拜觀同上)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圭峯為華嚴五祖。然華嚴義蘊。經歷初祖法順之法界觀。華嚴二祖智儼之千[糸-八]門。華嚴三祖法藏之五教十儀。已闡發矣。故別宏圓覺。以紹四祖澄觀華嚴疏鈔之後。

一心奉請佛說阿彌陀經疏(拜觀同上)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為助行。雖立說稍偏。而高出時流之見。

一心奉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拜觀同上)  陳隋天台智者智顗述。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中菩薩藏收。頓漸中此為頓教也。從如是至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至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為流通分。

一心奉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拜觀同上)
  出元藏。

一心奉請維摩詰所說經注(拜觀同上)
  出元藏。

一心奉請維摩詰所說經疏(拜觀同上)
  出元藏。

一心奉請四教義(拜觀同上)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第一釋四教名為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第三明四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行四行不同。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藏。二通。三別。四圓。五五味結成。六經論教多少。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糸-八]義(拜觀同上)
  天台智者智顗述。門人灌頂錄。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文句(拜觀同上)
  智顗述。灌頂錄。

一心奉請盂蘭盆經疏(拜觀同上)
  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一心奉請首棱嚴經義海(拜觀同上)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并科。泐潭沙門曉月標指要義。吳興沙門仁岳集解。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一心奉請大佛頂首棱嚴經會解(拜觀同上)
  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並為補注。一興福慤。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木*嶲]李敏。五長水璿。六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一心奉請觀音經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