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同上)  姚秦天竺三藏曇摩崛多共曇摩耶舍譯。
  問分。入品第一 界品第二 陰品第三 四聖諦品第四 根品第五 七覺品第六 不善想品第七 善根品第八 大品第九 優婆塞品第十。
  非問分。界品第一 業品第二 人品第三 智品第四 緣品第五 念處品第六 正勤品第七 神足品第八 禪定品第九 道品第十 煩惱品第十一。
  攝相應分。攝品第一上 相應品下。
  諸分。遍品第一 因品第二 名色品第三 假結品第四 行品第五 觸品第六 假心品第七 十不善業道品第八 十善業道品第九 定品第十。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法蘊足論(拜觀同上)  一名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大目乾連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學處品第一。明優婆塞五戒 預流支品第二。明四種法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證淨品第三。明四不壞淨。一佛證淨。二法證淨。三僧證淨。四聖所愛戒 沙門果品第四。明四聖果 通行品第五。明四通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 聖種品第六。明於衣食臥具知足。及樂斷樂修聖種 正勝品第七。明四正勤 神足品第八。明欲。勤。心。觀。四三摩地 念住品第九。明身。受。心。法。四觀 聖諦品第十。明四聖諦 靜慮品第十一。明四禪法 無量品第十二。明慈悲喜捨定 無色品第十三。明四空定 修定品第十四。明四修定。一得現法樂住。二得殊勝智見。三得勝分別慧。四得請漏永盡 覺支品第十五。明七覺支 襍事品第十六。明永斷一一法。皆能保彼定不退還。謂貪。瞋。癡。乃至苦。憂。擾。惱等 根品第十七。明三十二根 處品第十八。明十二處 蘊品第十九。明五蘊 多界品第二十。明界處蘊緣起及處非。處善巧 緣起品第二十一。明十二因緣法。

一心奉請施設論(拜觀同上)  宋中印土沙門施護譯。
  對法大論中世間施設門第一。按釋論有此門。梵本元闕 因施設門第二。問答輪王七寶因果 第三明輪王七寶。同如來法 第四問答佛生。先現瑞相 第五問答佛出時處 第六問答諸因果事 第七明三毒輕重。由於習成 第八第九問答世間諸法不同所問 第十問答山地方處等殊 第十一問答化事 第十二問答大海事 第十三問答神通事 第十四問答雨不雨事。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發智論(拜觀同上)  一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尊者伽多衍尼子造。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襍蘊第一。蘊。梵名犍度 世第一法納息一。納息梵名跋渠 智納息二 補特伽羅納息三 愛敬納息四 無慚納息五 相納息六 無義納息七 思納息八。
  結蘊第二 不善納息一 一行納息二 有情納息三 十門納息四。
  智蘊第三 學支納息一 五種納息二 他心智納息三 修智納息四 七聖納息五。
  業蘊第四 惡行納息一 邪語納息二 害生納息三 表無表納息四 自業納息五。
  大種蘊第五 大造納息一 緣納息二 具見納息三 執受納息四。
  根蘊第六 根納息一 有納息二 觸納息三 等心納息四 一心納息五 魚納息六因緣納息七。
  定蘊第七 得納息一 緣納息二 攝納息三 不還納息四 一行納息五。
  見蘊第八 念住納息一 三有納息二 想納息三 智納息四 見納息五 伽陀納息六。
  彙門標目云。佛滅後三百年造。乃對法藏之根本也。

一心奉請阿毗曇八犍度論(拜觀同上)  苻秦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即發智論同品先譯。

一心奉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拜觀同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五百大阿羅漢造。廣釋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一心奉請阿毗曇毗婆沙論(拜觀同上)  北涼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譯。
  與前同。僅存三犍度。

一心奉請[鞥-合+(白-日+田)]婆沙論(拜觀同上)  迦栴延子造。苻秦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
  說阿毗曇八犍度第一 [鞥-合+(白-日+田)]婆沙三結處第一 三不善根處第二 三有漏處第三 四流處第四 四受處第五 四縛處第六 五葢處第七 五結處第八 五下結處第九 五上結處第十 五見處第十一 六身愛處第十二 七使處第十三 九結處第十四 九十八使處第十五。小章竟 解十門大章 二十二根處第十六 十八界處第十七 十二入處第十八 五陰處第十九 五盛陰處第二十。亦名五取陰。亦名五受陰。唯是有漏 六界處第二十一 色無色法處第二十二 可見不可見法處第二十三 有對無對處第二十四 有漏無漏處第二十五 有為無為法處第二十六 三世處第二十七 善不善無記處第二十八 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處第二十九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 見斷思惟斷不斷法處第三十一 四聖諦處第三十二 四禪處第三十三 四等處第三十四 四無色處第三十五 八解脫處第三十六 八除入處第三十七。即八勝處也 十一切入處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