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起三觀加行之意

  道場禮懺安居等  方便隨緣事已終  前段所開三種觀(威德辨音章)  從茲攝念入真宗  行相前章說已備  此門終始顯心功  始者答於何是首(問云三種淨〔勸〕以何為首)  終者功成心境通  即知行相於前段  起入之門在此中  今初淨觀何為首  諦聽經文便發蒙

  第五 六偈 靜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前段但云取靜行  不言何以得知之  今令不起於思念  即是初心起入時  如何靜極皆成覺  此義先須却反推  推到本源知起處  息心歸本自無疑  本覺迷為心意識  識成根境便營為  止息營為名取靜  靜極廓然無所思  無思根識還真際  真際昭然七覺支  一念靜時一念覺  根身世界盡如斯  覺滿十方諸世界  眾生起念悉能知  在我覺中而起念  能知彼念故相宜  如影入於明鏡中  鏡能照影了無遺  初心若未全通徹  即將鏡影以為師

  第六 四偈 幻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自靜其心不假外  涉塵起幻藉強緣  故令想佛并菩薩  彼既修行我亦然  依種種門漸次學  不辭勤苦入諸禪  廣大熏習成種子  種能起用用無邊  前約大悲門幻眾  今修大智託真詮  悲智互陳須等學  大乘二利不令偏  道場熏習令成熟  限滿隨其力分傳  靜觀歸源功頓現  今隨差別漸令圓

  第七 七偈 寂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前說妄情直造入  絕於對待了靈源  今明初入須方便  是以先令取數門  數者心中差別念  生住異滅轉滋繁  麤細分齊諸邊緒  起信後苗說至根  一一了知如鏡像  紛紛不住類於猿  由無念故能知念  念念空華無所存  本來元來同一覺  覺心清淨本無痕  細詳彼論如斯說  對此經文非二言  一覺靈心寧別體  絕待無念豈殊詮  但泯方能但了達  由斯歒體似相飜  初唯宴坐而觀察  後四威儀悉可論  漸至百千世界雨  隨其一滴了無昏  我心圓覺無邊際  萬類於中似幻魂  還例前門鏡像喻  頓教初心等世尊

  第八 四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非彼所聞不可取  三門誡約語皆聞  義在標中先釋了  今論證相顯圓宗  證時真實兼相似  且明相似有何功  父母所生眼耳等  三千世界六根通  真實證者初中後  初住菩提現佛容  中間位位皆圓證  最後如來是大雄  今此即當相似證  六根文在法華中  此知雨滴并心念  圓宗因果必因融

  第九 三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問云三觀何為首  次答三門如是修  經云此是初方便  三門名自順其流  初令不起於思念  次令想佛以勤求  後約數門而趣入  當知一一有因由  但說三單初首者  諸輪交絡互為頭  此三是本今時示  開合諸門悉已收

  第十 二 述徧修三觀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上說各修一觀竟  今明三種徧皆修  如此勤行精進者  即同善逝出閻浮  如來只是令修道  三觀圓時萬行周  故就此人名佛出  照然豈不有元由

  第十一 五 述互修三觀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鄣。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別觀徧習如前說  今即三門更互修  根鈍觀門難悟入  當勤懺悔至心求  先斷愛憎諂嫉妬  三中且取一為頭  此觀不成習彼觀  漸次研磨心不休  色想礙時難取靜  即將幻觀勘根由  質殼當情難似幻  即觀空靜絕源流  動靜互違難契可  即須直向本源搜  中道難成絕待者  即須雙照遣調柔  如期迴互勤求證  藥病還應有所投  若不耐煩便放捨  三途誰為歒仇讎

  至心懺悔

  弟子等已懺人間及佛法僧。所有諸業鄣竟。今當次懺當來報鄣。即是地獄畜生餓鬼。總別之報等鄣。是故佛告驕陳如言。欲界之中。八大地獄。一一地獄。四面各有十六隔。以為眷屬。周帀圍遶。八大地獄者。一名一死一活地獄。二名黑繩地獄。三名眾合地獄。四名叫喚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