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命離者(除也)下多聞(開也)  除徧計心一淨鏡(除也)  起依他行萬重雲(開也)

  第三 五 述行成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根境既銷他己一  大悲內發豈為難  情發於中名內發  不勞作意故輕安  輕安義意同前段  悲起因由更說看  知幻怨親無異念  利他自利豈亘單  傷彼幻中執實苦  悲心開示普令觀  我幻身心何所惜  不辭勞苦或飢寒  幻化死生既不怖  何貪出離住泥洹  只為證於諸幻法  悲心如海廣而寬  十方菩薩皆如此  必因證幻故行檀  次五波羅乃至十  終於八萬四千般

  第四 五 述簡濫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上長苗。
  有聞垢淨皆如幻  便謂迷情不假治  故云觀者非同幻  令知藥病義相違  病差不應常服藥  翻述住智亦成非  在此觀門皆是幻  幻除方是行圓時  如向土中種粟麥  苗生結子更須亘  收子之時苗土棄  兼收苗土是遇癡  種喻淨心土喻妄  苗如幻智遞相依  若不將心觀妄法  無因起智入玄微  淨心觀妄而成智  智能入覺不思議  入覺自然能所泯  唯脩進者乃能知

  第五 二 述結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梵語此翻云等至  等持等至勝緣中(如幻之法。非安住。故須等至勝妙之境)  等謂不沈亦不掉  至於妄盡入圓融  據涅槃經唯見觀  其文雖異意令同  文中次第雖差別  皆令正徧見虗空(彼云。毗娑舍那。名為正見。徧見。次第見。別相見。皆是觀生滅之法。即知。同此幻觀)
  此下入第三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一絕待也)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二絕待也)。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三絕待也)。

  第六 十四 述起行

  靜觀稱真幻是俗  二門如上已開敷  今當絕待靈心觀  雙非真俗亦雙符  還用覺心為行本  心金(性淨本覺真心。被妄習所染。如金在鑛)覺火(始覺之智。如火)入玄鑪(觀門如鑪。金火入爐。即鑛盡。以初悟之智。入觀門。觀察如來藏心。即煩惱盡。成法身也)  如何方便脩中道(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動靜之門總不須  不但身心為罣礙  了知之智亦嫌麤  無意識知(知。是意識)身識覺(覺。是五識)  虗靈不昧似明珠  此即經中明字是  不開智慧不開愚  又且珠明有可見  心明空廓無(音沒)形軀(非根識也)  下向無底高無頂  中無在處絕根株  既不常中何有外  東西南北絕方隅  欲言相用非緣起  欲言空寂異頑虗  欲說為明珠日月  欲標為見不開眸(眸眼也)  言知又異於分別  言覺不同醒悟初  世出世間無所比  迥然獨立異眾諸  相應即是靈心觀  絕待不將前二俱  知字恐招分別念  且安明字破昏無  了了不依諸罣礙  礙無礙境悉超喻  既不滯於無礙境  豈令繫想住如如(如如是無礙境。今不滯此。故云超)  受用資緣兼世界  雖無取着亦非除  宴坐之身聞見識(心也)  宛然只在舊禪居  觀境洞然無際畔  身心塵域豈能拘  煩惱涅槃猶不礙  況於空界及諸餘  如萬斤鍾樓所礙  擊之聲出振寰區  金銅器等皆如此  聲相鍠鍠出四衢  身是凡夫心等佛  純陀與我有何殊  身局心通真觀智  便須即定莫踟蹰  佛與眾生心不異  便隨迷悟遂殊途  欲住佛心同佛境  只由汝自作功夫

  第七 八 述行成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隨順妙覺。西國語倒。譯者迴文不盡)寂滅境界(隨順菩提涅槃也。雖即未具足。已隨順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為皆浮想。
  上來所說脩行法  始終性相了無遺  若有人能依此觀  觀成功用復何為  靜幻不生名寂滅  妄緣之後一心時  見聞聲色如盲響(如淨名說)  遮莫嗅甞與覺知(遮莫者。於智如風。於味不分別。於觸如智證。法如幻化)  任運自然名內發  不同初入強任持  輕安調暢離麤重  准上何煩再說之  隨順菩提名妙覺  即為大般涅槃時  翻出涅槃云寂滅  二俱無上聖中師  寂滅何殊於寂靜  還須□析二相非  滅是涅槃靜是定  滅超於靜復何疑  故得自他皆不及  眾生壽命屬浮思  唯獨自明他不見(上句釋他不及。下句釋自不及)  自家情想亦難窺  不可智知(自也)兼識(他也)  不分他己想相亘  華嚴經裏分明說  一切眾生但想持(唯略所也)  既為浮想如何及  得真寂滅始能知  絕待靈心中道觀  功成行相只如斯

  第八 五 三結名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