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佛性。悉當成佛。廣說法性。少說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隨緣所成。無別自性。如法華涅槃等)  一乘四頓(別對上根。直顯真性。總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見。呵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經等)五圓施(施設開張也。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悟修同時。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唯華嚴經也)  總將三藏無過此  又就前三分五時(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總當上始教。四同歸教。法華中乃萬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常住佛性。皆當作佛也。總當上終教也)  五時都不開圓覺(五時但前三)  圓覺前三不可窺(於前三時教中。不可窺於圓覺)  真是頓門當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時不可攝)  分通第五義融之(文云。覺性徧滿圓際故。當知六根徧滿法界等)  義門果滿華嚴備  招體投機却在斯  疏裏門門相對辨  鈔中一一甚精微  顯出此經真了義  宗旨照然有所歸

  六 述第四門

  分齊幽深(准起信論。述其起妄。從本至末有十一重。諸教所詮。或深或淺。各有分齊。小乘教唯說冣後四重。法相教詮至後九重。唯圓覺華嚴可說窮盡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淨心)。
  萬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綸緒次須通  根苗麤細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無明起  便生三細類賴耶中(三四五也)  轉作六麤為業苦(六本十一)  此經飜覆總研窮

  七 述第五門

  教所被機(此門辨何根性之人。堪〔悞〕入此教也。然約即時悟入。即五類人不堪。不類方堪。若約漸熏種性。為其遠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聽聞。名有淺深隨分之益也)。
  欲說此經所被機(總標)  光明五類不相宜(一執着文字。二繫滯行位。三觸語賓無。四自恃天真。輕厭修習。五固守先聞。擔麻棄金)  守文(一)滯位(二)賓空語(三)  體真(四)執舊(五)總乖違(總結)  但非此類皆真器(非此五也。故飜成五種真器聞即悟也。一不執文字。二不滯行位。三不着空無。四知性隨緣。五知義無量也。上皆揀器。此三句並收)  有佛性者悉無遺  漸漸熏成圓頓種  食金剛喻理應知(文在華嚴經出現品也)

  八 述第六門

  教體淺深(疏有四門。一隨相門。二唯識門。三歸性門。四無礙門)。
  教體須知具幾緣(總標)  聲音(說法聲也。名句文是聲上屈曲之詞)  名(〔證〕自性也)句(詮差別。文為名句。〔□〕法之所依止也)總能詮(一也。有人唯以聲為教體。有唯以名句文為教體。有俱取。俱取為正)  攝境歸心(緣慮心也)唯是識(二也。聲等不離識故)  識無自性託真源(三也。識是真如隨緣所見也)  性相融通無所礙(四也。總收前三。互收融攝。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識是二門。此等理事交徹。同一心故。本唯於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滅二門。名性相故)  不離文字以心傳(達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今則文字性本自離。不假離之。〔元〕一性。便是以心傳心也)  但解空中風畫喻(風喻聲音。畫喻名句。空喻真性。空中風畫。無迹可尋。性中聲音名句文。有何可取可離。此義在華嚴經十地品中)  自知文(能詮)義(所詮)悉無邊(同一性故。故華嚴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於隨義義說文。又說一字經。無量無有窮盡也)

  九 述第七門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歸)通別(通者一切經皆以因緣為宗。別者此經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佛為宗。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又妄情等佛觀行成就為宗。惑業消滅。永絕輪迴。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為趣)。
  七明宗趣分通別  通論佛教屬因緣(一切諸法以因緣故。故生滅成小乘教。以因緣故即空。成破相教。以因緣故〔皆〕假。成法相教。以因緣故即中。成法性教)  別顯此經宗趣者  境空(唯識故)心寂(唯性故)覺初圓(心境泯時。覺即圓也)  普凡平等(如序分中說)心崇尚(上皆宗也。崇尚平等理故。此下是趣)  等佛忘情觀行專(情忘即等佛。心等佛為真。觀行皆等。一重宗趣了。此下是第二重宗趣云)  觀行成時何所得(已上趣為此宗)  業消惑用用無邊(趣也)

  十 述第八門

  修證階差(上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屬迦葉。展轉于今。燈燈相承。明明無盡。達磨為此方之始祖。荷澤中興。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修證階差不離心  佛傳此法到如今  萬行要門唯定慧  漸修頓悟淺麤深  先悟後修雲散月  先修後悟鑛消金  頓漸隨機皆得道  離斯說道不堪任

  十一 述第九門

  敘昔飜傳。
  經是西天覺救飜  罽賓三藏大沙門  開元目錄初編載  譯經圖記亦明言  長壽二年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