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良貞謹。清潔義讓。於僧於俗無不欽承。若怨若親無不愛念。遠離惡友。常遇善緣。守攝六根。警護三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荷負眾生。常與眾生作所依止。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一切眾生類  死法常現前  設以諸方便  不能遮此法  久受無量樂  必定還退沒  是故諸人天  不應縱貪欲  欲洄澓所轉  中後常苦惱  云何愚癡人  於欲生愛樂  如妙色毒華  如觸猛火燄  欲樂亦如是  後受大苦惱  如火益眾薪  其燄不可滅  自他俱能燒  欲樂亦如是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三

  根本寫本
  寬元二年十月十七日於栂尾西房以經藏唐本盡寫之(云云)
  第二轉建仁七年三月二十日於山井[(光-儿+?)*?]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四上

  (讚懸譚二十唱四十五偈)。
  懺悔根本無明願成就始覺(作兩上)。

  直歎佛

  粵若稽古。覺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靈心。湛爾常住。不可得而思議矣。然其現身應物。說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隱顯。或居淨土。說十五本經。或應娑婆。談十二分教。或染淨無礙。方廣華嚴十五本中。圓覺是其一也。然尊觀經無量壽忻極樂。趣於一方。此典稟盧舍那。悟頓淨見於諸國。雖皆淨土。進趣殊途。彼懇願而往生。此鍊心而證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頓漸俱收。利鈍皆攝。其唯我無上法王慈悲之智願也。我依時禮懺。所生善根。廻施有情。成正覺道。
  從此後。每至偈頌前八禮。偈後十二禮。悉同第三上。若要廣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歸命禮等。偈末願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讚述懸談十門
  第一 述教起因緣門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總標。後偈述。初二意。一顯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欲識此經圓頓處  先聽教起本因緣  佛有希奇十種意  故開秘密普流傳  初示波羅諸行本(六波羅蜜行之根本也。下句即是)  皆依反照覺心圓(文在文殊章)  次說轉依亦泯絕(諸教說。轉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二無上果。此宗即俱泯絕。文在金剛藏章中)  方名究竟果無邊(泯對待轉依之相。方顯究竟覺本之體。是稱性之果。通凡徹聖。無邊無量也。文在彌勒章末)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陳頓悟理應修  幻盡覺滿入真流(普賢章)  四盡甚深疑惑念  新成舊佛有因由(金剛藏章)  五斷輪迴根本愛  愛憎盡處死生休(彌勒章)  六破無明幽隱障  賴耶潛伏六根遊(業淨章)

  三 述後四意

  七說少文多義門  眾經開即此經論(通一鄣)  八顯始終依淨覺  巧將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禪徹本性  真如三昧最為尊(威德章)  十辨明歸令承事  善知識者是天恩(普覺章)

  四 述第二門

  義乘分攝(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攝此經也)。
  教起因緣說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之中菩薩攝(若此經攝彼二者。即但攝二〔文。藏〕云。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謙小流)  若論三藏(一修多羅藏經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達摩藏論也)屬修多(是經非律論也)  三有四般(一聲聞乘。二緣覺乘。三菩薩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冣上乘。本義在光宅法師法華疏。又華嚴賢首大師。引三十本經論辨大乘一乘有十二義別)當最上  但依三疑(〔餘〕一乘餘前三)是摩訶(此云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經。二應頌。三授記。四諷誦。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義)唯二分  契經方廣更無過(餘十分不攝此經。若將此經。攝彼者。即攝九分。唯闕諷誦自說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門

  權實對辨(一大藏經。雖皆佛說。然有就機方便權宜說。有稱性決了真實說。今相對辨明。令知此圓覺經屬實教也)。
  一切經雖皆佛說  其中有實有權宜  古今判教多開合(有判。一切經但為一味。又開為二種。有三有四。乃至五種。五有兩處。賢首為備。疏中一一對諸家辨明也)  賢首大師方可依  從淺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淺暫隨機(第一也。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揀邪正。辨凡聖。分忻〔狀〕明因果。但說〔人〕不說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對大乘初心人。且但說一切法空。如諸部般若也。或但說一切法唯〔說〕八識所變。廣說法相。少說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終極(但成就久習前教〔又〕人也。顯二乘闡提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