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續之心。即破相續假惑也。若於相待中。妄計有心者。亦當用六十四觀。歷六十四句。撿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觀意雖同。而屬對有異。既不得相待之心。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則於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觀。歷一百九十二句。求心畢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則心無所依。若心無所依。則心無所住。若心無所住。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是非。若無是非。則無取捨。若無取捨。則諍論心息。若諍論心息。則無愛恚。若無愛恚。則不起覺觀舉緣。若不起覺觀舉緣。則三業寂不動。三業寂不動。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則豁然大悟心如虗空。心如虗空。發實相智慧。實相智慧者。即是證一切智。證一切智了自然性。無師智自悟。得慧眼清淨也。若證一切智慧眼清淨者。即永離三界生死結業。通達真空。心無罣礙。是名從假入空觀也。故大智度論讚般若偈云。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皆滅  無量眾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若修從假入空觀。有一百九十二飜者。止從觀故。亦有一百九十二飜也。所以者何。觀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著迷心。所計之法。皆無所有。名之為觀。一百九十二種念想顛倒分別心息。故名為止。觀止合數。有三百八十四飜。修止觀者。善自尋之。其數宛然。皆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觀。各有一百九十二飜。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切解惑法門。歷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飜。若約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轉。則言句無量。如是皆為約眾生未悟。藥病相勤。作此分別。若於覺悟心中。皆有所有。猶如虗空。尚無一句之法可存。况無量也。是為菩薩見諦道中別相從假入空觀。不與二乘析法總相從假入空觀共也。是則略明對治初心麤亂從假入空修止觀相。已傳新學。若廣分別。則三三難盡。未了之者。或增疑網。故不具出。是則略說對破初心麤亂意修止觀。
  第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沉浮病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不得對治有乘僻之失也。
  第三隨便宜修止觀者。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沉故。修於觀照。而由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明淨。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行者於坐禪時。雖為治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靜安隱。當知宜觀。即應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不異於前。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而發諸法門也。
  第四對破定見細心修止觀者。所謂行者。先用心觀對破麤心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見虗誑。必生貪著。執以為實。若體知虗誑不實。即屬愛屬見二煩惱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猶惑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見之中細心。若不見定見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不起。亦屬煩惱結業。悉應推滅。是名別修觀。略說對治定見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細微之失為異也。
  第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者。行者若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滅。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觀慧微劣。則不能發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折。分別觀門。具如前說。若於定中。智慧開發。即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若行者。於坐禪時。因修觀故。或因修止。而心豁然開解。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故。心則動散故。如風中燈。照物不明了。如釋論云。若無定心。雖有觀空無相等智慧。是顛倒智慧。是狂智慧。不能出生死照了一切。爾時應當修止。分別方法。具如前說。以修止故。即得深禪定。得深禪定故。則智慧定心等。如密室中燈。則能破闇照物分明。修止方法。具如前說。為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飜修止觀之意。取捨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善修佛法故。必修一生不出過也。
  次明第二歷緣對境修止觀者。一身常端坐。乃為入道之勝妄。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習有間。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但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云何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歷緣對境修止觀也。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故欲行。若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即應行。云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者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行中修止。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