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如是諸法性實義俱非有言眾生非眾生豈非情與無情二俱隨緣竝皆不變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實際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不專無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異體一故也。
  ○次辨同異二初判三義三初判性名在凡在理。
  然雖體同不無少別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實性等。
  ○次判法界等名徧通一切。
  無性名者多通凡聖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實相等。
  ○三判極證定慧唯在果。
  如三昧陀羅尼波羅蜜等則唯在於果。
  初略判三義竟。
  ○次釋出修性二初正明修性。
  所以因名名佛性等者眾生實未成佛得理證真開藏以煩惱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習名佛等性而諸教之中諸名不互立涅槃經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眾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從果云眾生有故失體徧。
  初世人等者謂不順經示言一切眾生有果人依正不二之性也。
  ○次約於色心示性體徧二初明徧心。
  又云徧者以由煩惱心性體徧云佛性徧故知不識佛性徧者良由不知煩惱性徧故唯心之言豈唯真心。
  ○次明徧色二初示色徧。
  子尚不知煩惱心徧安能了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何者依報共造正報別造豈信共徧不信別徧耶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心體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眾生理性心種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復次。
  色心不二對迷且分。
  ○次斥失三初斥。
  故知不曉大小教門名體同異此是學釋教者之大患也。
  ○次引權名證。
  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脫等。
  ○三寄悟辨迷比決優劣五初約外道。
  子初不達余之義旨故聞之驚駭為子申己理合釋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陰質內而直云諸法是無情者則有二種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徧虗空叉外道猶計眾塵所成亦不直云無情而已。
  ○次約三藏小乘。
  又有二種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由業力造造徧三界又小乘猶知諸法無常亦不直云無情而已。
  ○三約通三乘人。
  又有二種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徧三界又知諸法體性即真。
  ○四約於別教。
  若次第乘故非所擬。
  ○五引示通塞。
  子聞是已亦合薄知教法權實佛性進否。

  金剛錍論私記會本卷上
  金剛錍論私記會本卷下

    唐 天台沙門 荊谿大師 撰
    門人 明曠法師 記
    日域張府 釋 辯才 會
  ○次解一疑三二初問二初結前。
  客曰仁善分別實壞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
  重疑者重字平聲疑理疑教竝決故云也。
  ○次生後。
  而云正中三因種徧修徧果徧又云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猶未決。
  ○次答二初通所迷之意。
  余曰良由自昔不善徧攬因果自他依正觀於己心心佛眾生亦由不閑諸教大旨不曉佛說果德之意不達佛現互融之由。
  良由昔觀不攬十如因果不攬自他十界不攬依報正報入一念心已心佛及眾生無非法界故云不善等又為暗諸教大意歸會妙理故云亦由等又緣迷於佛說果德之性令生修習故云不曉等又由不曉佛現神變互融無礙由因觀具無非一心故云不達等。
  ○次引問曉迷四初敘問意。
  余欲開導子之情懷更以四十六問而問於子子若能曉余之一問則眾滯自消法界融通釋然大觀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
  ○次正列問。
  △二初攻解八初佛性五問。
  問佛性之名從因從果從因非佛果不名性。
  答初問者因果不二佛性寧偏。
  問佛性之名常無常耶無常非性常不應變。
  二者佛性常住變不名性。
  問佛性之名共耶別耶別不名性共不可分。
  三者非共非別共別不二。
  問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無性名大無無情。
  四者大小內外其理一如大教所詮性外無法雖云無情情無俱實。
  問佛性之名有權實耶對體辨異其相何耶。
  五者權體真性遍於六道實教實體必遍三千無非遮那非竝非別。
  △次約無情五問。
  問無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權實耶。
  六者無情之名出偏小教設出大教亦權所詮圓實之義性外無法。
  問無情無者無情為色為非色耶為二俱耶。
  七者言無情無者非極實說極實說者色心不二絕四離百。
  問無情色等佛見爾耶為生見耶為共見耶。
  八者佛見無情色唯法界生自見異非共離耳。
  問無情敗壞故無性者陰亦敗壞性亦然耶。
  九者情陰性常迷謂敗壞我土不毀常在靈山身土一如可以為證。
  問無情是色法界處色為亦無耶為復有耶。
  十者法界之色徧於情無有無理寂。
  △三約唯心五問。
  問唯心之言子曾聞耶唯只是心異不名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