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之下  大乘初心憑意識聞教起觀  性德修德  滅自心境界二義  無明緣起法性緣起  淨心不知境名義二義  淨心知境之義  無塵智與體具智性為同為異  性智發時何有無明耶  能薰所薰智一法而論  心證三句料簡  智斷二德一法二義  自證他證證他之大旨  真證之人  初料簡心自證  功用無功用修性對辨  約修云無作由即性  淨心自知本寂  淨心可見之義  如來可見不見四義  意識能知之智還是識  七識屬現行  二簡由他證  習氣有三不同  由他證之正義  三簡由證他  見思根本見先除  小乘先破見思之本種  他證證他之異  無明名義  約權實之情智  約妄真之情智  證道不斷之義  生起識  名字粗覺愽地夢中夢  意識法塵之六通徐根塵  識名之生由識緣境  對而不見見而不念之異  心境俱闇  釋大文第二明止觀境界之下  今文明境通真妄  三性分真妄  摩訶止觀明境通真妄  真妄所離所顯  分別依他二性之異  分別性分別識同異  釋真實性之下  染淨相即故不妨染淨  修德非增  智性本明  生佛更互不妨明暗  釋依他性下  一性三名  真實依他二性之異  依他之義有二不同  三身四土自利利他二義  果上染用起不起二義  果上示有三毒為性為事  生佛染事之同異  佛示染事亦名染  果上用為解脫亦為縛  染分依他能薰所現二法  佛同體力常護眾生二義  佛果大力不拔重垢眾生  依薰成法  或假功成法或不功成法等異說  佛捨眾生眾生捨佛  釋分別性之下  一切種智之異義  分別依他更互相生  分別依他異體同體  見思迷事無明迷理  若望中道智還成障  大小宗計五識不同  小乘計五識起三心  大乘不別立五識分別  大乘五識意識之異  小乘五識五意識第六意識之異  大小計五識五識意第六識二異  輔行五識五意未屬煩惱等文  五識五意識第六識體全同  止觀揀境不簡諸識  大文第三明止觀體狀之下  界內外之事  三惑三諦能所迷  三性分對三諦二義  依他分別二性止觀  真實性止觀  台岳用與名異義同  三諦者天然性德  解行一途  一生說三諦名  一性說空中名  一性說中道名  心佛眾生內外  依正內外

卷第五
  初約分別性止觀  從假入空分對止觀  觀見思假是假觀  空假二觀不分前後  空假二觀分於前後  入空前假觀是出假方便  南岳天台止觀異相  流轉生死之因由  以虗相為理大小之異  小乘無明虗相為空  圓教虗相為空  圓談之幻  一性之言亦通餘教  唯圓教之一性  導達迷圓理之學者  性相二空  釋約依他性止觀  界外塵沙無明之異  妄業二義  釋約真實性止觀  今三性止觀與中道破徧會同  真實性二無為體二義  空中二體二無二也  空中還成虗假  無無性  無真性  心外無法之兩向  止觀二門意歸雙行  三無性過德之三義  分別無相性  依他無生性  真實無性性二義  妄立非妄立諦  大乘止觀屬圓頓  以依他名分別二義  除實性有二意  除情不除法異解正義  釋二約喻明體狀之下  修性空中體同義異  二明清淨三性止觀之下  如是二字為實十法為權  三諦為權一諦為實  三諦一諦二而不二  三一而分不分不分而分  三一相即之二義  釋明分別止觀之下  表彰  佛現虗相生執為實  自心所作之二義  釋依他性觀之下  三身四土對自他  釋真實性止觀之下  佛現情事非凡迷  眾生得用失體  料簡差無差  無障礙別性  諸佛離情何名異事之異解  情之所起全由性具  破具性之說  生佛體同何佛成生不成  不知生佛同無由成佛  料簡有非有  應化之異  智諦身能顯所顯所成  唯識今家識轉成智等之異  法身為塵相  法身有色無色  法身有相無相異解正義  法身得名  凡有名字用義  順逆二修  一法身為修為性  法身之稱得由之異  性性無名非受啞法乎  於體假名非強名  俗有三名  不思議俗三義  三祇通大小  別教無隨緣  圓取波水即別取波水本  幻術與神通不同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條箇(終)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卷第一并序

    東掖白蓮釋 了然 述
  思議匪及者謂之性。形數可辨者謂之情。性則覺之真源。情則迷之妄本。以覺覺迷故至於非覺非不覺。以迷迷覺故致于有迷有不迷。將使返其情而寂於性者謂之止。則非覺非不覺。有迷有不迷。皆不得而名。及夫據其性而照於情者謂之觀。則有迷有不迷。非覺非不覺。悉可以而狀。寂焉照焉。體焉用焉。止焉觀焉。本焉末焉。皆不可而思議焉。吾佛釋迦持此道而莊嚴之。謂之定慧。依此道而開示之。謂之知見。吾祖南嶽括此道而驚其所悟。謂之分別.依他.真實之三性。吾祖天台據此道而要其所入。謂之真空.俗有.中道之三諦。或二也或三也。或總也或別也。無非一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