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
 宋 了然述
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條箇

卷第一
  大乘  止體觀用  般若解脫二德體用  法門南嶽思大師  三性不生滅  三性論止觀之體  別圓性淨之異  隨名辨無明之體  克實辨無明之體  問法性無體乎  無明法性無體之異  無明無所依體別圓之異  一心真如同異耶  約惑諦性有五種體用  三智之始本二覺  修性俱用  心體平等二義  平等差別二性之義  事性之差別  性具之差別  差別性之異解  枝本二種不覺  因中緣中之癡  子時果時無明  住地無明  無明名住地二義  無明名住地亦稱無住  界內見思當分名住地  種子之說且附權而說  從真起妄之三義  滅妄歸真之三義  枝本二惑同斷之二義  枝本惑同異斷  解與位之差融  迷事迷理之惑得名  覺於淨心淨心自覺  似塵識(并)識識  無塵之二義  無塵金剛二智同異  習氣之二義  用證真如體證真如  雖然  性具不覺之異解  法身名義法字三義身字二義  性論染淨之諸義  勿染淨非染淨之義  唯染淨之義  眾生法身或名染性或名淨心  包含具也  具性具相之異說  篤論理具之至當  能生能藏二義之異  釋法界  釋法性

卷第二
  淨心法性體用之意  止觀所觀有所離所顯  成三千編體  三千之趣無不極  三千唯在俗諦  第一義諦  所依當體二諦  真如心  圓融之二義  自覺聖智  情量思議  淨心之體約佛智思議不思議  言語道斷心行所滅  止觀三境約文相辨生起修門通不  立章本意三境皆通修  反相離相滅相  理性所離相  不思議名亦非淨心  諸法情生理生之異  無明非有之二義  性相二空  離言說妄相文字二趣  心知不言說  口說不心思  不思議則約麤心口  反轉合譬  即離約事理得名更互  修德性德意識分能所  理三不可分別約修性之二義  解即是觀解而非觀  解三與觀約位而分  諸性淨名為破著沒染名  沒修名立性名為起修故  說性不空則亡空計故  性用能起之事法  無相之相之二義  性即是相之三義  約有空立雙非名二義  薰成有二所謂各共也  各薰有互別之二意  無明之體有隨名克實二義  妄念未間斷約一人通體之二義  無明薰成無明之最初  性染事染說則前後旨則一時  佛則有未悟之日生則無未迷之時  根本無明與業識不異三義  同不一之二義  成論三因四緣大論六因四緣  相應因共因之異  因緣之義為要  性具之法差別之二義  謂空不空皆是執  聞融謂融亦為著  闘影  事用之相漸現頓現耶  厭沙作油  五隱實法為生眾生假名為作  以生顯具二義  性義通本有不改  本有清淨故轉凡淨性  約不改義論轉凡義  染淨並有約事約理二義  染淨改轉約事用不改約性體  性染淨無成壞  染淨二性通常無常  約生佛而真如為內外用  修性染淨相除之眾義  染違淨順故淨除染  修染淨違順性染淨二義  修染性染體同義異  性染名義之二義  性染不斷二義  修染可斷二義  修性染淨名相有無  約同異約法體論權實  以施為開  南岳證圓融無量義引華嚴不引法華二義  南岳十如讀文  平等一性  單理獨事不成三千  南岳以如為句所以  天台假諦轉意成三千  理具事造三千  三千三諦  南岳讀文天台三轉同異  空中二體二無說三千有趣極舉用之說  三諦分體用論中邊亡照  無明故有三諦  佛性我性法同人別  藏性理之三種同異  如來藏為有門之義  染淨無始本有從能具性故  闡提佛性不斷善斷  各具互具四承  籤文理體無差二句各具分對  不二門三千互理四句各具互具  理同事異二義皆具三千  圓中棟濫具三千  事異能具各互具不一向  染淨約十界有通別  法身涅槃之同異  十如之法有性有事  談三千之所以  法界全體  事眾生頓受十界  以迷顯悟

卷第三
  塵成泥團喻之立處  圓中事理相攝二意  圓教相攝事理不虧  約性相攝約事相攝  台岳所談互具迭有祥略  事十界法融攝之故  三法無差異解正義  無差融妙之異名  妙與無差其義不同  不定差別  事理三千各通差無差  中空偏空鏡火明淨  一性在佛在生未暫別  大鑑之磨明本明之異  鏡喻顯三諦  鏡喻之六義三義  理性十界之名義  業果性薰感隨各不知二義  鏡喻所用不同  一性圓融之異解  問三與一何者實體邪  一性能具三諦具德  性想相名為一  一性之異解  一性為體三諦為用  一家明三諦有的從隨點二意  一性亡照故三諦亡照  約事辨性之名義  一性分二法身二義  理差別事無差  生無可度佛無可成  以現顯具  約性事論具現二配  具現約性事偏互  性得現名從事故  事得具名從性故  頓現同具漸具同現  問三千現耶具耶  約事理論造能所不一  約事理論具能所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