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諦是劣執為勝  是故見取得為親  今滅諦是勝妙法  不可更言劣為勝  但從邪見背上起  執劣為勝名見取  是故滅諦疎有四  親疎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親五種疎  親則癡疑與邪見  疎法望前加禁取  苦諦戒禁則為因  有漏果非無漏道  妄執為因為果故  則有戒禁親緣起  道諦真因真道故  不可親緣非因道  但緣邪見起非道  故以戒取為疎法  道滅俱是無漏法  非是執劣以為勝  見取同前亦屬疎  但從邪見起其執  總依俱舍釋如上
  (閑居編三十五)
  上二界不行嗔者毗曇云無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靜故心滋潤故然上是伏而不行非能斷也故法華蜈蚣蚰蜒喻嗔通三界又四空無色豈有身見邪雖無色身而有我執故經論亦云我見輔行五下約神我四句釋十使增減且準有宗亦有細色沉纔執主宰便成身見八十八使者且據見惑婆沙云九十八使者兼下十思故云也又輔行五(下十)以十纏加之為九十八乃論文所出不同耳今更示親疎圖。
  
  二明思惑者(止)故成八十一也。
  此界繫思異俱生思及推利思也(俱生者與形俱生如託胎時女則於父起愛於母生嗔男則反此矣)九地者所依得名非謂土石貪嗔癡慢各有九品今總云耳以大三品分為九品不言疑者見道已斷此思既是障事從五塵起不歷四諦斷此惑時或直緣一真諦或四諦中隨緣一諦故止觀明見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大經云初果所斷如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謂迷四諦故如四十隨緣一諦重數甚多故稱十里又不橫起故稱一諦)。
  上來見思不同(止)實有集諦。
  諸文或以見惑名三結(身見戒取疑)或十六知見六十二見百八見或見思稱上下五分皆是教門隨根異說不可一準。
  三滅諦者(止)滅非真諦。
  滅者無為空滅義也對生明滅尚寄於修真理本淨體非造作故四諦外別立真理故真理如月苦集如雲道如却除滅如却已若云苦集是俗道滅是真乃約逆順而說逆真為俗順理名真也。
  四道諦者(止)合為七科。
  道以能通為義修聖道法通至涅槃或曰戒定慧或云六度或三十七品等皆教門開合被機不同若合成三學者戒攝三謂語業命定攝八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覺正定餘屬慧攝或念根念力念覺正念通定通慧若以六度攝三十七具如輔行(七上二十一)又道品分四種一當分二相攝三約位四相生又通正通助通漏無漏亦漏亦無漏通大通小並如止觀第七(四)具釋(云云)又小唯正道大通正助今是小乘道品義當相生三四二五單七隻八若約位則八正對初果七覺對二果。
  一四念處(止)觀法無我。
  念是觀不淨等四處是境身受心法不淨有五一種子二住處三自相四自性五究竟受謂領納有三一苦受即苦苦二樂受即壞苦三不苦不樂受即平平之心行苦也無常則剎那不住無我則求我叵得。
  二四正勤(止)三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正則不邪勤則不怠如意足者念處正勤慧多定少今四是定定慧均等如心滿足故瑜伽亦謂如有足者往還如意欲念等者樂欲得定念持於定進求於定慧者止觀法界次第皆云思惟思惟觀境定力成故慧當作思亦恐此是有慧之定舉慧顯定亦通。
  四五根(止)五五力。
  能生名根深固不動力謂力用排障遣惑。
  六七覺支(念擇進喜輕安定捨)。
  一念覺了定慧平等揀擇真偽進修正行心得法喜輕利安適(止觀云除覺分除其浮動故得輕安)禪定現前捨諸妄念。
  七八道(正見止正命)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明見。
  四諦思無漏智語離邪妄業是淨業進異苦行定修無漏念正助法命非邪食五邪四邪如輔行釋。
  然如前所列(止)更不再列。
  藏通造六故狹別圓造十故廣四教迭論至圓最勝又藏別不即故劣通圓談即故勝四種四諦出大經聖行品止觀第一委釋欲略知者迷真有重輕故論生滅無生迷中有重輕故論無量無作又喻化城寶所各有迃直二通生滅如前無生者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滅無生相道不二相無量者苦即十界之果集即五住煩惱滅謂諸波羅蜜道即恒沙法門無作者陰入皆如無苦可捨塵勞本清淨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然四諦中(止)是故然也。
  聲聞根鈍支佛則利故支佛以集為初門也慕果修因且據凡位若初果去則云帶果行因支佛不立分果乃云望果行因文義多途不可一槩又四諦果前因後且言三藏餘之三教義則不定或云苦集滅道或云集苦道滅。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與位。
  古師有言頓悟即佛無復位次之殊釋籤云約理則證法無名約事則不無諸位故知諸師偏從理說華嚴云隨其地位而得解脫(文)所以位者一者引物希向見賢思齊二者深識位次免生叨濫通明四教地位所出如玅玄第四委明下亦略示今藏教有四門一毗曇有門明七賢七聖二成論空門明二十七賢聖三昆勒論明雙亦門四車匿論明雙非門後二門大論雖指論文不度若空門雖勝於有門但二十七賢聖學人十八無學有九四教義云賢人有二聖有二十五(文二十七)而凡位不備今家不用(釋籤第五十八紙具引)今依有門明聲聞位者有三意一者凡聖位足二者佛法根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