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思所思即心具故。思惟路絕。心雖無緣。三千實相炳然齊現。故無不妙。修無不妙者。以三觀慧觀心具法即空假中。即空故伏見思惑。即假故伏塵沙惑。即中故伏無明惑。五住頓伏。觀行位成。見思若斷。相似位證。分斷無明。分真位得。無明斷盡。究竟成佛。觀雖屬修。修全在性。全性起修。修還照性。修性不二。故無不妙。證無不妙者。如大品云四十二字門。阿字即具四十一字功德。字字之中。具具皆爾。故今圓位。亦復如之。所謂一證一切證。一切證一證。位若非性。何能位位相收自在若此。以其相收自在。故無不妙。或曰。大品止云四十二字以況四十二位。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豈二凡亦圓具耶。曰。若十信不具。何六根淨見大千界。若五品不具。何初隨喜便稱妙法。故知位位皆具。方曰圓乘。若前後有異。便同別教。心能下。答也。或有問曰。何故聞思修證皆稱為妙。即以此句答之。
  △二明修證粗三。初出非。二揀濫。三斥迷。今初。
  若止觀心不觀具  則於一觀分二家
  他宗但觀心性清淨。不觀心具諸法。心不具法。則心外有法明矣。心外有法。法不具心明矣。法不具心。心不具法。故於一心分心分法。豈非一觀而分二家。
  △二揀濫。
  一家觀門異諸說  諸說雖異觀自一
  大經云。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一家所譚。一曰性體。即正因佛性也。二曰性量。即了因佛性也。三曰性具。即緣因佛性也。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秪一法相。有茲三義。所謂會之彌分。派之常合。雖一一徧。亦無所在。不同他宗秪談真如隨緣作差別法。差別謂九法界也。不隨緣時則無差別。無差別謂真如一性也。今家則不然。三千之體。隨緣起三千之用。不隨緣時。三千宛然。故差別法。與體不二。是故一家觀門異諸說也。諸說雖異。法常法爾。法豈被談而隨乎談異也。故觀自一。
  △三斥迷又二。初斥迷墮。二出所以。今初。
  彼迷一心具諸法  墮在通別次第中
  他宗不知心具法故。墮通墮別。墮通者。惟知體一切法空。空不即假。故墮通也。墮別者。從假入空。從空入假。從空入中。中不即邊。故墮別也。
  △二出所以。
  次第而生次第斷  豈知十界本來一  三千本一亦如是  皆非世數可分別
  他宗謂真如不守自性。隨染淨緣。造十法界。故曰次第生。夫欲成佛。須壞九界。以次第觀翻破三惑。方成佛果。故曰次第斷。今家不然。以三惑全體是性惡法門。故不須斷。又九法界亦全體是性德。故不須壞。彼不知此。烏知十界本來是一。此宗灼然洞照千如。故用即體。三千相是世數。故可分別。三千性非世數。故不可分別。故云爾耳(三觀即境竟)。
  △四境即觀三。初明具體。二明具人。三明具宗。初中三。初境觀。二指示。三功能。今初。
  妙境元無空假中  而亦不離空假中
  境即三諦也。觀即境故。故曰元無。境即觀故。故曰不離。境觀不二。故稱為妙。有人掃蕩一切不立。即此上句也。無此下句。不墮偏倒與。
  △二指示。
  空即是心假是色  非色非心名曰中
  心。指一念心也。一念無相。並畢竟空。故空。色。指三千色也。無法不備。並如來藏。故假。中。指色心不一不異。並是法界。故中。此空假中。語似分張。並皆相即。
  △三功能。
  色心絕處中體現  於一一法體皆具
  色心絕。是雙遮。一一具。是雙照。雙遮故中體獨露。雙照故法相並彰。
  △二明具人。
  凡夫心具即佛具  取著不圓則不具
  一一法具。豈獨聖人。凡夫秪是佛心中十界之一。佛亦秪是凡夫心中十界之一。論其修證。則有分滿。論其心具。則無差別。故凡夫心具。即是佛具。但不可取著。取著兩邊及中。即非圓教。烏得而具。何則。前三教諦。分裂偏小。故不具法。若後圓教。無法不備。偏圓修證。不可同年而語也。
  △三明具宗。
  惟一具字顯今宗  入此宗者甚希有
  上句讚法。下句讚人。古師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故曰惟一具字顯今宗也。當知他宗惟談法性。法性之談。是今性體性量。彼闕性具。是故今宗超勝於彼。入此宗者。名為頓人。圓頓之人。言行直截。法輪轉處。誰嬰其鋒。如師子吼。誰不腦裂。故歎此人甚希有也。
  瓘公。宋人也。作有門頌。垂五百年矣。太史開之馮公諄諄於是。命余為之解。二公用心不殊。且五百年。將非再來者與。是月六日閣筆故敘。

  三千有門頌略解(終)
附瑩中居士與明智法師書

  瓘頓首再拜上啟南湖延慶堂上講主明智大師。人回伏奉書教。獲審道體安隱無惱。下懷良慰。向承寄示觀音玄義并記。且荷開發妙旨以袪愚蔽。深佩提獎之意。感德無已。有門頌。但隨順古意。過蒙采覽。仰見法師收簡自在。來諭云以有題之。恐鈍者不領。誠如所慮。然智者以有門為圓門之相。又謂此相四門皆妙無粗。若有門為法界。攝一切法。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