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置三門。且修初者。不思議故(初明三觀圓融竟)。
  △二結不可思議。
  是故四門之初門  即是不可思議假
  四門者。謂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也。初門者。有門也。此有雖有。是不可思議。何者。有非偏有。有即中空。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是故結初。云不思議(初明初門不可思議竟)。
  △二明四門圓融無礙。
  初門即三三即一  非一非三又非四
  初門。謂有門。三門。謂空等。言有門即空等二門。空等三門即有一門也。問。即義云何。答。今以觀配。令義可見。且觀一念心有。即有門。即假觀。觀一念心空。即空門。即空觀。觀一念心亦有一空。即雙亦門。即雙照觀。觀一念心非有非空。即雙非門。即雙遮觀。初門既施三觀。三門豈不施三。施觀既同。門豈有別。故曰初門即三三即一也。或曰。施觀既同。門何四別答。天然之理故。入道不同故。悉檀因緣故。非一非三又非四者。在三望一。一即是三。一則非一也。在一對三。三即是一。三則非三也。三一互非。四門何在。門既不立。觀亦靡施。唯一法界。卓爾獨存。行者於斯盡心宜矣(初能通門竟)。
  △二所通理二。初理具。二結歎。初中二。初喻。二法。今初。
  一二三四指一月  四點似別惟一空
  四指者。如眾翳人不識天月。明眼者以指指之。翳薄者一指便識。稍厚者或二或三。甚者須四方見。四指似別。月則一也。故曰一二三四指一月。點空喻者亦爾。四指四點。以喻四門。一月一空。以喻法界。指點雖異。空月不殊。以喻門門不一。法界理同。故曰四點似別惟一空耳。須知法一喻二。意不徒然。月喻法界之圓明。空喻法界之常徧。圓明常徧三世十方。豎徹橫窮。豈可思議。指喻文出大經。義不同彼。彼以金錍刮目之後。示之以指。詢諸翳人。為見不耶。以至二指三指。指喻諦理。此指指月。指喻圓門。又楞嚴指月。指喻言教。所謂言同意別。理實天殊。
  △二法。
  門門一一為法界  攝一切法皆無餘
  門門。即四門。門門不為別事。一一皆為法界而設也。如喻中一指二指三四指。不為其諸。皆為月指。法界。亦云法性。亦云中道。亦云實相。一法異名耳。所謂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攝一切法皆無餘者。一切法。即三千法。攝者。不獨有門攝一切法。三門皆攝一切法。皆者。三門也。無餘者。不約三千。攝則不盡。今約一念具收諸法。故曰無餘。問。四門攝相云何。答。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則有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則空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一念心亦起亦滅。三千性相一時亦起亦滅。則雙亦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一念心非起非滅。三千性相一時非起非滅。則雙非門法界。攝一切法無餘也。若識一念攝法如此。則根根塵塵攝法亦如此。蓋此一念。為修行之要。故約此說。若廣說者。無法不攝也。問。具攝何別。答。約理曰具。約事曰攝。具如水具波性。攝如波還即水。問。若爾。水即體也。波即用也。波還即水。即攝用歸體。豈同理具耶。答。荊谿云。並由理具。方有事用。須知事用全體是理。何一用而非法界也。既皆法界。用用皆體。故攝即具。具還是攝。下文云誰知法界具足法。即結歎此文。故知法界攝法。即是法界具法也。若爾。何不言具而言攝耶。曰。表圓詮故。理自爾故(初理具竟)。
  △二結歎。
  不以妙假有門觀  誰知法界具足法
  假即是有。有即是假。假非偏假。故曰妙假。法界。即有門法界也。法者。三千法也。法界為能具。三千為所具。雖離四句。能所且分。故曰法界具足法。又所具三千。各各互具。皆名法界。俱曰三千。此理天然。情無情具。昧者不覺。故曰誰知。因修妙觀。洞達法界具足諸法。故曰不以等(二所通理竟)。
  △三觀即境。觀者。即前所謂能通門之觀也。境者。即前所謂所通理之理也。即者。能所互融之謂。何者。以由三德秘藏。為理為門為觀故也。前之門觀。與理自不相礙。今之所以復即者。恐有未悟。猶存能所。故今即之。泯前門理。門理既泯。獨一法性圓明自若也。然此先以觀即境。文二。初明修證妙。二明修證粗。今初。
  聞思修證無不妙  心能觀此體具故
  聞思修者。能修之慧。即三慧也。證者。所證之位。即地位也。體者。所觀之境。即三諦也。觀者。能觀之觀。即三觀也。全由三德秘藏之理。為諦為觀為慧為位。既皆三德。一一圓融。故聞思修證。無一不妙。聞無不妙者。聞即名字。即初隨喜品觀。師云。隨喜何法。所謂妙法。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此心即空即假即中。普賢云。心聞洞十方。心既能聞。聞即圓聽。故無不妙。既曰隨喜。意必兼師。若無師者。聞從誰得。感應道交。師有宣道。其如不言弟子何知。不知屬理。知屬名字。又此聞慧。理合位位皆有。如解脫月請金剛藏說十地等。又讀誦等四。理合各說。聞慧語寬。隨喜文收。思無不妙者。思三千法即空假中。若中下之流。聞而不思。上根之者。必加思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