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聖如夫子者。倡道於其間。七十子。三千賢。相與周旋焉。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頴悟。拒不覲謁。可乎。雖然得悟。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淨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無復十萬億剎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云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禪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寧說有如須彌。莫說無如芥子。戒之戒之。

  隨處淨土

  有謂吾非不信淨土。亦非薄淨土而不往。但吾所往與人異。東方有佛吾東往。西方有佛吾西往。四維上下。天堂地獄。但有佛處。吾則隨往。非如天台。永明諸求淨土者。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此說語甚高。旨甚深。義甚玄。然不可以訓。經云。譬如弱羽。止可纏枝。則知翮翼既成。身強氣茂。方可翱翔霄漢。橫飛八方耳。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必先之落日懸鼓。以定志西方。而古德有坐臥不忘西向者。豈不知隨方皆有佛國耶。大解脫人。任意所之。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出胎隔陰之迷

  古云。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菩薩雙修定慧。何繇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旦忽爾落然。況隔陰乎。乍遷一房夜起。不知南北。況出胎乎。彼諸賢聖之昏昧。蓋暫昏而即明。俄昧而漸覺者也。而我等凡夫。則終於昏昧而不自知也。捨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為今之計。直須堅凝正心。毋使剎那失照。而復懇苦虔誠。求生淨土。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既放其心。復撥淨土。危乎哉。

  願力

  呂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云。不信三寶者。願弗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後呂氏所出。若公著。若好問。若用中。皆貴顯而奉佛。夫文正亦秪是人。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絕。況求生淨土。為出世間之大願乎。文正之願。取必於子孫者。得否未可知。況求生淨土。取必於自己有乎。故知淨土不成。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昔有貴室供養一僧。問僧云。師百年後。肯來某家否。僧一笑。遂為其子。近世總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類。夫一時之笑諾。即朵質於豪門。豈得積久之精誠。不托胎於蓮品。因果必然。無容擬議矣。

  九品往生

  土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輩。當以科名入仕。奈何作歲貢授官耶。一土人云。此喻大謬。蓮臺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蓮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蓮科之榜首也。故頌之者曰。三心圓發。諦理深明。金臺隨往。即證無生。其在宗門。則大徹大悟。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此也。向土人憮然曰。吾疑於是冰泮。

  竹牕三筆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甞試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時百刻。正得十萬。而所念止是四字名號。若六字。則不及滿數矣。飲食抽解。皆無間斷。少間則不及滿數矣。睡眠語言。皆悉斷絕。少縱。則不及滿數矣。而忙急迫促。如趕路人。無暇細心切念。細念。則不及滿數矣。故知十萬云者。大槩極言須臾不離之意。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或曰。此大師禪定中之事也。則非吾所知矣。

  遊名山不願西方

  遊五臺者。曰文殊在。遊峨嵋者。曰普賢在。遊普陀者。曰觀世音在。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親炙休光之為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後到。信心念佛。一彈指而往生乎。大可歎也。

  淨土壽終

  或問第二願云。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三惡道者。則有生有死。特不墮落耳。何謂生彼國者。皆無量壽。曰後不云乎。國中天人壽皆無量。除其本願。願出度生者。十疑論亦曰。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則悲願行化。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願西方(一)

  或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吾不願也。乃所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