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終。同詣一處。會計所放。考德論業片時而散。母侈。費齋供。毋耽玩光陰。可也。願與同衣共守之。

  後身(一)

  讚西方者。記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菴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為[菧-氐+((中-口+(巨-匚))/土)]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鴈宕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業。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愚謂大願大力。如靈樹生生為僧。而雲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雲門者能幾。況靈樹乎。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展轉下劣矣。即為諸名臣。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二)

  或謂諸師後身之為名臣。猶醒醐反而為酥也。猶可也。為常人則酪矣。為女人則乳矣。乃至為惡人則毒藥矣。平生所修。果不足憑仗乎。則何貴於修乎。是大有說。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堅持戒行。而作種種有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堅持正觀。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弗論。道力勝福力。則處富貴而不迷。福力勝道力。則迷於富貴。固未可保也。於中貪欲重而為女人。貪嗔俱重而為惡人。則但修福力而道。力轉輕之故也。為僧者。究心於道力。宜何如也。雖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願力。得從於諸上善人之後。豈惟惡人。將名臣亦所不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三)

  韓擒虎云。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榮之也。不知閻王雖受王樂。而亦二時受苦。葢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見鬼使至。問之。則曰迎取作閻王。僧懼。乃勵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謂。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陸靈祇。雖未必盡然。容有是理。下生猶勝天宮。天且弗為。況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參究念佛

  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峯。三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為非也。予於疏鈔。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於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云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葢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故。疏鈔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而謂是追究念佛者。此邪謬誤人。獲罪無量。

  淨土難信之法

  淺淨土者。以為愚夫愚婦所行道。天如斥之。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也。故予作彌陀經。疏鈔。乃發其甚深旨趣。則又以為解此經不宜太深。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宜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此經本淺鑿之使深。故不可噫。法華以治世語言。皆即實相。而此經橫截生死。直登不退。寧不及治世語言乎。或又謂此經屬方等。疏以為圓。則不可。噫觀經亦方等攝也。智者圓之。圓覺亦方等攝也。圭峯圓之。彌陀經予特以為分圓。何不可之有。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三)

  華嚴第十。主藥神得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清涼疏。謂趣稱一佛。三昧。易成。敬一心濃。餘盡然矣。況心凝覺路。闇蹈大方者哉。前數語宏讚專念。後二句入理深談。誰謂淨土淺也。行願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不可說佛菩薩功德。臨終乃不求生華。藏而求生極樂。誰謂淨土淺也。聖賢垂訓如是。而人自淺之。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禪雖得箇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

  出世間大孝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水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繇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有禪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此意何如。予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之亦能有悞。請以喻明。假使有人。頴悟同於顏子。而百里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