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黃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耳中嗚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嗚。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黃帝曰:人之自噙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噙舌,少陽氣至則噙頰,陽明氣至則噴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嗚,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搜便為之變,腸為之苦嗚;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悅。補足外踝下溜#7之。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喊,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故補足太陽、寫足少陰;振寒者,補諸陽;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韓,因其所在,補分肉問;泣出,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溜之;涎下,補足少陰;耳嗚,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噴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溜之;痿厥心悅,刺足大指問上二寸溜之,一曰足外踝下溜之。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十竟
  #1先病而後生熱者,治其本:此十字原脫,據《甲乙經》卷六第二補。
  #2病:循例『病』下疑脫『而』字。
  #3小:《太素》卷三十《喜怒》作『少』。
  #4刺:原作『次』,據趙府居敬堂本改。
  #5喊:原作『歲』,據《甲乙經》卷十二第一改。
  #6頸:《太素》卷二十七《十二邪》作『項』。
  #7溜:趙府居敬堂本作『留』。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十一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余聞#1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曰:遠乎哉問也。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順之奈何?岐伯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黃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熱消瘴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嗚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黃帝曰:胃欲寒饑#2,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黃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賡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胭肉,候五藏六府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帝曰:五藏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歧伯曰:五藏六,騷府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一善一岐伯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骨有餘以候廈、謁計黃帝曰:善。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黃帝白:善。岐伯曰:脾者,主為衛,計,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岐伯曰:一腎者主為外,使擘嗎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音釋】
  便平聲。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穌勺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辯為六,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亂伯曰:兩神嘔、爭相搏神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俗戶、胄乏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州斗味,黑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叩出漆漆,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穀入氣滿,潭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掖P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