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顱痛,刺手陽明與顏之盛脈出血。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嗑,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
  腹滿,食不化,腹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沒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4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顏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脈。
  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為四末束悅,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噦#5,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音釋】
  嚮音響。穀音斛。
  周痹第二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問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問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問不及下針,其情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黃帝曰:願聞眾痹。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一作遏。下同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問,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懈,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問,真氣不能周,故命日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痣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音釋】
  償虛六切。
  口問第二十八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
  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外;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寫足少陰,補足太陽。
  黃帝曰:人之喊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喊。補手太陰,寫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寫足少陰。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日補眉本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日眉上也。
  黃帝曰:人之韓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韓。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日奪精。補天柱經挾頸#6。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