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髁,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歎窒頭背痛;虛則歟鈕,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駙。實則厥,虛則痿璧,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腔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嗑。其病氣逆則喉痹瘁瘠,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經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癥,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經#13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音釋】
  瞥音務。順之劣切。髁音單。哥音早。檐檐音淡。邪與斜同。惇惇土渾切。胱音由。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五竟
  #1脈:疑當作『服』。
  #2培:原作『淌』,據趙府居敬堂本改。
  #3膝:原作『廉』,據《甲乙經》卷二第一改。
  #4端:原作『踹』,據《素問厥論》王注改。
  #5院:原作『腕』,據趙府居敬堂本改。
  #6筋:《甲乙經》卷二第一作『骨』。
  #7入小指次指之問:《素問厥論》王注作『出小指次指之端』。
  #8主:原脫,據《太素》卷八補。
  #9則脈不通:《脈經》卷三第二『通』下有『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十二字。
  #10筋絕:《難經二十四難》作『筋縮引卵與舌』。
  #11氣:《甲乙經》卷二第一作『器』。
  #12外:《太素》卷九《經絡別異》作『內』。
  #13徑經:《甲乙經》卷二第一作『循經』。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六
  經別第十一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屍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傾,出屬帶脈;直者,繫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足少陽之正#1,繞□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外毗也。足厥陰之正,別駙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足陽明之正,上至□,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類順,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擊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問,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毗,此為四合也。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髑,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2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3六合也。
  【音釋】
  屍枯毛切。肛胡公切。頤頷上以之切,下戶上切。
  經水第十二
  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