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有橫積痛。
  亦陰氣內結也。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喘為陽吸,沉為陰爭,爭吸相薄,故寒熱也。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盛滑為陽,小實為陰,陰病病在內,陽病病在外。
  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
  小為氣虛,澀為無血,血氣虛弱,故云久遠之病也。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滑浮為陽足,脈疾為氣全,陽足氣全,故云新淺之病也。
  脈急者,曰疝痕少腹痛。
  此覆前疝痕少腹痛之脈也。言沉弱不叉為疝痕,沉急乃與診相應。
  脈滑曰風。脈澀曰痺。
  滑為陽,陽受病則為風。澀為陰,陰受病則為痺。
  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日脹。
  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陽盛於中,故脈滑緩。寒氣否滿,故脈盛緊也。盛緊,盛滿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病相應謂之從,脈病相反謂之逆。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問藏,日難已。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四季脈,皆謂反四時,氣不相應故難已也。
  臂多青脈,曰脫血。
  血少脈空,客寒因入,寒凝血汁,故脈色青也。
  尺脈緩澀,謂之解傳。
  尺為陰部,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熱而無血,故解傳,而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俘不可名J謂之解佈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外以侯腎,尺裹以侯腹中。則腹腎主尺之義也。俘,音能,困弱也。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臥久傷氣,氣傷則詠診應微,今脈盛而不微,則血去而氣無所主乃爾。盛,謂數急而大鼓也。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膚澀者榮血內涸,脈滑為陽氣內餘,血涸而陽氣尚餘,多汗而脈乃如#4是也。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尺主下焦,診應腸腹,故膚寒脈細,泄利乃然。《脈法》曰:陰微即下。言尺氣虛少。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謂下焦中也。
  肝見庚辛死,
  庚辛為金,伐肝木也。
  心見壬癸死,
  壬癸為水,滅心火也。
  脾見甲乙死,
  甲乙為木,剋脾土也。
  肺見丙丁死,
  丙丁為火,鑠肺金也。
  腎見戊己死,
  戊己為土,刑腎水也。
  是謂真藏見皆死。
  此亦通明《三部九候論》中真藏脈見者勝死也。尺粗而藏見亦然。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
  水氣上溢,則肺被熱需,陽氣上逆,故頸脈盛鼓而咳喘也。頸脈,謂耳下及結喉傍人迎脈也。
  目裏微腫如外蠶起之狀,曰水。
  《評熱病論》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腫也。
  溺黃赤安外者,黃疸。
  疸,勞也。腎勞胞熱,故溺黃赤也。《正理論》曰:謂之勞瘴,以女勞得之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以疸為勞義非,若謂女勞得疸則可,若以疸為勞則非也。
  已食如饑者,胃疸。
  是則胃熱也,熱則消穀,故食已如饑也。
  面腫曰風。
  加之面腫,則胄風之診也。何者?胃陽明脈,起於鼻,交類中,下循鼻外故爾。
  足經腫日水。
  是謂下焦有水也。腎少陰脈,出於足心,上循經過陰股,從腎上貫肝鬲,故下焦有水,足經腫也。
  目黃者,日黃疸。
  陽怫於上,熱積胸中,陽熱上墦,故目黃也。《靈樞經》曰:目黃者病在胸。
  婦人手少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陰。
  脈動甚者,任子也。
  手少陰脈,謂掌後陷者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靈樞經》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岐伯云: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此之謂也。動謂動脈也。動脈者,大如豆,厥厥動搖也。《正理論》曰:脈陰陽相薄,名日動也。又《經脈別論》曰:陰薄陽別,謂之有子。○新校正云:按《經脈別論》中無此文。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注瘦作沉澀。
  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春夏脈瘦,謂況細也。秋冬浮大,不應時也。大法,春夏當浮大而反沉細,秋冬當況細而反浮大,故日不應時也。
  風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風作病。
  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篇注作泄而脈大,脫#5血而脈實。
  病在中脈虛,病在外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作脈實堅病在外。
  脈澀堅者,
  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作脈不實堅者。
  皆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