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反其本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復其性,雖有三者,無所用之矣。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明聖智之大,仁義之至,巧利之極也。然孔子以七義禮樂治天下,老子絕而棄之,或者以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之慮後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老子則不然,志於明道而急於開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於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而昧者執似以陷於偽,故後世執老子之言以亂天下者有之,而學孔子者無大過#13。因老子之言以達道者不少,而求之於孔子者常若無所從入#14。二聖人者,皆不得已也,全於此必略於彼矣。趙曰:投石於海,必至於底則已,不至則無以測海之深;談道者不至於未始有物,無以見道之。極政。方其掃蕩,則聖智絕棄,及其建立,則事物不棄,況聖智乎?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學求益,曾其所未聞,積之不已,而無以一之,則以圓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紛然而不勝其憂矣。患夫學者之至此也,故曰絕學無憂。若夫聖人未嘗不學而以道為主,不學亦不少,多學亦不亂,廓然無憂,安用絕學耶。光曰:未絕學者,計善惡,期於有用,此有用之小用也。絕學者,知道一生死,齊得喪,無往,而不適,故無憂,此無用之大用也。肇曰:習學謂之聞,絕學謂之鄰。過此二者,謂之真過,然則絕學之外,向上猶有事在。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學者溺於所聞,而無以一之,則唯之為恭,阿之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況善惡之相反乎?夫唯聖人知萬物同於性,而皆成於妄矣。如畫馬牛,如刻虎彘,皆非其實,泯焉無是非同異之辯,孰知其相去幾何哉?若知此矣,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理無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聖人均彼我,一同異,其心無所留,然豈以忽遺世法,犯分亂理而不顧哉?人之所為,吾亦為之,人之所畏,吾亦畏之,雖列於君臣父子之間,行于禮樂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異也。其所以不纓於物者,其志之已。政和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道也。吉凶與民同患者,事也。體道者無憂,涉事者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為之戒,能無患者鮮矣,故君子以恐懼修省。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畛。聖人兼涉有無,無入而不可,則荒兮其未央也。趙曰:蘇說為名教得矣。然以道言之,人之所畏,喜唯而怒阿,是善而非惡,未能忘善惡,一是非。絕學無憂,荒兮其未渠央哉,下言獨異於眾人可知。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人各溺於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樂如春登臺,閣然從之而不知其非。聖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動,如嬰兄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萬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眾人守其所知,各自以為有餘。聖人包舉萬物而不主於一,超然其若遺也。政和曰:功蓋天下,而我不自己。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純純,若愚而非愚也。政和曰:天機不張而默與道契。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世俗以分別為知,聖人知眾妄之不足辯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悶。
  忽焉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忽焉若晦,不見其津涯也。寂然無眹,不見其所止宿也。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聖人才全德備,若無能焉,故疑似頑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者萬物之母。眾人徇物而忘道,而聖人脫遺萬物,以道為宗,譬如嬰兒無所雜食,食於母而已。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一竟
  #1 則不可常:原本『則』作『之』,據小萬本改。
  #2 不廢一物:原本『不』作『也』,據小萬本改。
  #3名曰治之:原本『治』作『始』,據小萬本改。
  #4 固:原本作『因』,據小萬本改。
  #5 反動其心:『心』原作『身』,據小萬本改。
  #6 又:原本作『人』,據小萬本改。
  #7 者:原本作『方』,據小萬本改。
  #8 作福威:原本脫『威』字,據小萬本加。
  #9 予:原本作『子』,據小萬本改。
  #10 太古,原本脫『太』字,據小萬本加。
  #11 也:原本作『地』,據小萬本改。
  #12 親親之:小萬本作『親譽之』。
  #13 大過:原本作『夫過』,據小萬本改。
  #14 若:原本作『者』,據小萬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