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己,無所與,故曰生而不有也。立事建功,循其分內,為其當然,不恃為己能,故曰為而不恃也。至於功成事遂,即退身避位,故曰功成不居也。夫惟如此,法以天道,其身全,其功存,是以千萬世稱譽而不絕矣。故曰是以不去。
  《拾遺》肇曰:有無相生,其猶有高必有下,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於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無之表者以松之。光曰:此六對者,物之所以不齊,惟喪耦者能同之。
  《諸子旁證》:《文子》曰:老子云道可以弱,可以彊,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麤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石潭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美惡善不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皆對待言其無常名也。有美則與惡對,有善則有不善對,故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至於有有則有無對,有難則有易對,有長則有短對,有高則有下對,所以相生相成,相形相傾也。然此皆相反者,至於聲音前後,非甚相沫,而併及之何哉?蓋言彼之相生相成、相形相傾者,亦如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隨,必然之理也。此又以其不相反者形容其必相反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不言,皆所以體夫道之無名者也。有名則有為有言。道既無名,何待於言且為乎?是以出於美惡善不善之外。夫惟無為不言也,美尚不得而名,況惡乎?善尚不得而名,況不善乎?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萬物作而吾亦不辭,聽其作也。生而不有。我雖生之,而未嘗以為我有以生之也。為而不恃。我以無為而為,而未嘗恃其有所為也。功成弗居。雖生之為之,不可謂無功,而不居其功也。如此,則吾雖美而人不知其為美,吾雖善而人不知其為善矣。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有居則有去,我自居以美,美名去則為惡矣。我自居以善,善名去則為不善矣。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其名不去也。其名不去,則吾之名矣。此段乃申上無名之義。
  道德真經集義卷之六竟
  道德真經集義卷之七
  凝遠大師常德路玄妙觀
  提點觀事劉惟永編集
  前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
  樞密院編修丁易東校正
  不尚賢章
  考異:河上公作《安民章》,趙實庵作《至神獨化義章》。
  唐明皇疏:前章明萬殊逐境,善化則歸根。此章明貴尚不行,無為則至理。首標不尚,絕矜徇之跡。次云聖理,示立教之方,結以無為,明化成而復樸也。
  杜光庭曰:大聖人為理,賢人輔之,魚水相資,安得不用?上自二五之主,至于霸王之君,開國建功,仗賢為本。不尚者,矜徇誇衒之行也。賢人用則人自理,矜衒用則怨争興。不尚矜誇自無怨争,不貴乎麗容珍貨則人無貪求,乃合乎聖,合虛資腹,無知無欲之尚矣。
  張沖應曰:安者治也,民即人也。此章蓋謂王侯大人反身入道,有以、養其身,則表正影從,而人皆以無為為本,斯無不治安者矣。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考異:使心不亂,古本作使民心不亂。無不治,傅奕、孫登作無不為,古本同。
  河上公曰:不尚賢。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使民不争。不争功,明返自然也。不貴難得之貨。言人君不御好珍寶,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使民不為盜。上化清淨,下無貪人。不見可欲。放鄭聲,遠美人。使心不亂。不邪淫,不惑亂也。是以聖人之治。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虛其心。除嗜欲,去煩亂。實其腹。懷道抱一,守五神也。弱其志。和柔謙謙,不處權也。強其骨。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常使民無知無欲,反朴守淳。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思慮深,不輕言。為無為。不造作,動因循。則無不治矣。德化厚,百姓安。
  王輔嗣曰:不尚賢至使心不亂。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惟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下奔而競,效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是以聖人至實其腹。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弱其志強其骨。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常使民無知無欲,守其真也。使夫知者至無不治矣。智者,謂知為也。
  唐明皇曰:不尚賢,使民不争。尚賢有迹,循逃則争興,使賢不肖各當其分,則不争矣。疏:尚,崇貴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