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能攝伏天下雄壯之國,使其歸己,蓋以至靜謙下不貪之所政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大國居於大而忘其大,故無小而不攝,在上而謙下,不以威武為用,故鄰國柔服,咸為臣妾,是能取小國之歡心也。嚴君平曰:明王聖主之處大國也,施而不以置,下而不以求,地裹諸侯之國而無所不畏,德包諸侯之力而無所不事,折節下之,以附人意,忠廉誠信,以先士史,割地以招賢俟,耕織以裒畜積,結縱連橫,以戒不虞,發倉散財,養老恤孤,振窮達困,顯巖穴之士受而不取,授而不予,柔弱簡易,無為而處,諸侯雖有貪鄙殘賊驕矜恃力者,猶以威德之重,靜而下之,則彼修身慎行,改過自新,割地獻寶,縣命殺身,請為子弟之國、蕃牆之臣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小國居於小而忘其小,故無大而不統,處下而恭饉,不以慢傲為事,故鄰國撫恤,皆欲援助,是能取大國之威權也。孟子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故湯事葛伯,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常,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此《周頌》 美成王畏天之威,能安其太平也。嚴君平曰:其處小弱也。因道而動,循德也無,行以舟與,實以甲兵,忠順誠素,尚樸貴耕,上下和集,親如父子,君如腹心,民如形體,專一同和,可與俱死。大國之君,雖負衆強,上權,右勢,左德,下仁,心如飢虎怒如湧泉者,猶以為得天之心,獲民之意,將相誠信鄰人之助,發原泉之敵,揚不測之威,辱身厚體,謁誠縣命,欵欵惓惓,事以清靜,則彼神感精喻,心釋意壞,怒移禍徙,與我為諾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或者不定之辭。以取者謂上以取,下抑損謙卑以得人之歡心也。而取者謂下而取,上順奉康慎而得事其威權也。斯乃互以義相取之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夫大國之君,崇謙卑尊,禮法修身,以下小國者,豈有越分貪欲之心,兼並畜聚小國之人哉。但執謙尊之義,以為常道也。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小國之君,存忠順遵,制度修身,而下大國者,非有過分貪欲之心,泛入矯事於大國之人哉。惟持自全之志,而守其常德也。
  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兩者謂大國、小國也。夫小大止足,各當其分,互有所持,不相侵擾,所謂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然而小國柔服,禮之常也。大國謙下,誠亦曲全。宜為下者,勸勵之深,使可大可久而兢兢業業,所以致天下之交也。
  大國謙下,蘊道之奧,故次之以道者萬物之奧。
  道者,萬物之奧。
  奧,藏也,曖也,蘊也。夫道包括無外萬物,資始最深、最奧,為庶品之根本,無有逃其衛者。《西昇經》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言道為萬類之淵藪,無物不蘊藏也,以至圓蓋之高,方輿之厚,日月之廣照,動植之細繁,皆稟道之所育,曖然無不賴其庇陰矣。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善人謂上士也。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鍊質資神,超遙輕舉,固守妙本,以為長久之寶也。不善人謂下士也。下士聞道而大笑之,及其逢道悖德,履凶踐禍,思欲返復元吉,復仰道之所保庇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此釋不善人之所保也。言之甘美,則無往而不可,雖市井之機心,亦混然而同得矣。豈得與信言不美淡乎無味同論哉。行之自尊,則無適而不勝,雖逆旅小子,亦知其醜惡矣。豈得與夷道若類大白若辱為比哉。此舉無言無行之夫,尚假甘美之言,自尊之行,可以奪眾貨之賈,升稠人之上,又況有道者乎。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夫不善之人,矯妄之士,猶假美言尊行,可以悅衆,知道之可以保倚也。由此省之人豈長為不善耶。但恐化之不至,又何遺棄之有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
  夫天以其道付人君,令化不善之人。人君恐化未備,更置三公以佐之。杜光庭曰:四海之大,萬有之富,厥初生人,不可無主,故立天子以牧之,尊事上帝,父天母地,謂之天子也。一人不可以廣治,置百官以臨之,百官之長有三公焉。《尚書》、《周官》曰:其惟三公,論道經邦。三公謂太尉、司徒、司空,主佐天子,治陰陽,親萬民,廣教化,此其職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杜光庭曰:兩手相合日拱。璧者瑞玉也。拱璧,璧之大者也。駟馬者,馬四匹為乘,共駕一車也。古者諸侯朝於天王,會於大國,聘於小國,或遇於野,兩君相見,皆有贊幣之禮,以先貨幣為導,謂之為先。今三公當以論道為務,經邦為事,雖欲以駟馬大璧獻之於君,亦臣之分也。徒有益於淫奢,無裨於治政,不若進之以無為清靜之道以化天下,使不善者從善,不悛者悛心,道化周行,帝德遐被,何用璧、馬為夫。務學之士尚輕尺璧,而重寸陰,況有道之君乎。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