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經名:道德真經藏室慕微篇。宋陳景元編撰。十卷。據楊仲庚序,是書朴理宗寶祐六年(公元一二五八年)刊行。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卷之一
  碧虛子陳景元纂
  道經
  上篇明道以常道為宗。常道者,虛心以待物者也。
  道,可道,非常道。
  夫道者,杳然難言,非心口所能辯。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議。在人靈府自悟爾,謂之無為自然。今標道者,已是強名,便屬可道。既云可道,有變有遷,有言有說,是曰教典。何異糟粕,嘗試舉揚,且從訓釋曰:道,通也。萬物得之,無所不通。亦曰:道,蹈也。取道路以為稱。《說文》曰:一達謂之道。先賢令人體而行之,故日道也。至于仁、義、禮、智、信,皆道之用。用則謂之可道。可道既彰,即非常道。常道者,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核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含光藏暉,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耳。嚴君平曰: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今之行者,晝不操燭,為日明也。日明者,不道之道常也。操燭者,可道之道彰也。夫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道之道也。若乃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者,常道之道也。五千文之蘊發揮自此數言,實謂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也。
  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體也。名者,用也。用因體生,名自道出。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可名既著,即非常名。常名者,謂應用無方,支離其德也。嚴君平曰:可名之名,功名顯而非素真也。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衆庶,此真守常名者也。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指道而言也。萬化未作無以強名。及妙本之始,既降,渾淪之樸,將離,則易之太極生兩儀也。嚴君平曰:無名,無朕,與神合體,天下恃之,莫知所以變於虛無,為天地始,此體道者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者指天地而言也。天施地化,茂養萬物。亭之毒之,如母養子。 故曰有名,萬物之母。夫大道杳冥,豈繫乎有名無名哉。聖人約用立教,以明本迹同異爾。凡日新之道,皆日無名,是故始萬物者,為無名。成萬物者,為有名也。嚴君平曰:有名者之為化也。尊道德,貴神明,師太和,則天地,故為萬物母,此用道者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欲者,遂境生心。妙者,要又微之極也。徼,邊隅也。大道邊有小路,曰徼。又歸也。夫虛無之道,寂然不動,則曰無欲。感孕萬物,則曰有欲。無欲觀妙守虛無也。有欲觀徼謂存思也。嘗謂真常即大道也。無欲有欲,即道之應用也。道本無物,物感道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上士知微知章,睹其未然,已盡其妙,故曰常无欲,以觀其妙。中士因循任物,見其群村,乃得其用,故有萬不同真理難測,但覘其邊徼耳。又解曰:夫人常體大道之微,守清靜之要,復性命之極,不為外物所誘,則志意虛澹,可以觀道之要妙,造徼之至極。嚴君平曰:心如金石,形如桔木,默默隅隅,志如駒犢者,無欲之人,復其性命之本也。有欲之人,食遂境物,亡其坦夷之道。但見邊小之繳,迷而不返,喪失真原。先賢或以謂無欲者,體道內觀化及群品無所思存,忘其本迹也。有欲者,從本起用施于可道,立教應物,成濟衆務,見物所終了知歸趣,前以約身為說,後以化民為言,修身治國此兩者同。理無不備也。
  此兩者同
  此兩者謂可道可名,無名有名,無欲有欲也。俱蘊于寂然不動湛爾之源,體用未彰,善惡都泯,故云同也。
  出而異名。
  出謂從本降述可道漸分,雖起自一人之心,而五常之用殊別,賢愚有隔有變,萬端壽夭存亡,其名各異也。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玄者深妙也,冥也,天也。所謂天者,自然也。言此無名有名,無欲有欲,皆受氣於天,察性於自然,中和濁辱,形類萬狀,蓋由玄之又玄,神之又神,所謂自然而然也。若乃通悟深妙,洞達冥默者,是謂有玄德也。
  衆妙之門。
  謂道域也。夫大道曠蕩,無所制圍,無門無房,四達皇皇也。約身而論,出則同衆人,入則為妙本,舉教言則衆真講妙而出,群聖蘊妙而歸,化導無方,湛然惟一,獨立不改,是日知常。既有出入之由,故曰門耳。莊子曰: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斯亦謂衆妙之門也。
  有妙道然後萬物生焉。生萬物者,其唯妙道乎。用道者,其唯聖人乎。聖人之道,日新其變,應用無方,故曰常也。出處有邊,欲異而為,故曰可也。可道必名,名必有知,故次之以天下皆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善生於妄情,以情之所好為美,情之所惡為惡,縱己妄情,非惡而何。以己之所是為善,己之所非為